【記者梁德倫報道】天星、皇后碼頭被拆,喚醒港人對舊建築物的保育意識。龍圃慈善基金印刷一份講述近10年各個重要歷史建築物保育項目的書冊──《香港文物保育時間廊》,這是全港首份綜合各保育項目資料的書冊,簡介13個歷史建築物的保育過程及分析各保育項目的優劣。基金將向全港各中學派發書冊,希望令學生加強對保育歷史建築物的意識。
龍圃慈善基金創辦人李康意表示,06年時由家族成員持有、位於深井的龍圃花園,曾面對售予發展商重建的命運,及後成功保住原幢建築物,令她正式投入本港的保育運動。她說,經過數年的保育運動,發現單靠一班保育人士出力並不足夠,希望透過出版書冊,令年輕一代能更認識自己的歷史。
向全港中學免費派發
李康意稱,《時間廊》雖只列出13個歷史建築的保育項目,包括龍圃花園、藍屋、綠屋、中區警署、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但本港的歷史建築保育絕不僅止於此。
她說,各保育項目資料分散,故耗費數月時間搜查後才能整理出一個以時間敍事形式的書冊,希望讀者更易明白各保育項目的來龍去脈,本星期開始會向全港中學免費派發。
她又提到,經過今次的資料整理後,不難發現政府總在一些保育項目在廣受關注後,才推出相應政策措施補救,例如經過景賢里事件後,去年始推出可以對歷史建築物宣佈為暫定古蹟的措施,「與其靠一時嘅政策去保育,倒不如推出一條完善法例,否則下屆政府如果改變態度,係咪唔使做保育呢?」
李康意期望《時間廊》可協助市民、學生能容易評價各保育項目的優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