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助長地產霸權任內樓價飆八成 現推居屋已太遲

曾蔭權助長地產霸權
任內樓價飆八成 現推居屋已太遲

《為煲呔埋單計數》
【本報訊】曾蔭權的房屋政策助長地產霸權,令香港人淪為樓奴。他上任後,樓價升至失控,05年12月全港五十大屋苑平均呎價約3,550元,至今年8月飆升八成至6,445元。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更升至接近97年的水平。窮人居於劏房、棺材房,專業人士也抱怨買不起樓。民間組織批評曾蔭權房屋政策向地產商傾斜,學者慨嘆現時才推出新居屋實在「太遲」。 記者:譚靜雯

曾蔭權任內缺乏長遠房屋政策,翻閱過去幾年的《施政報告》,房屋、土地政策着墨不多,特別在復建居屋問題上處處迴避。過去兩年樓價持續上升,民怨沸騰,為了挽回管治威信,他去年才象徵式推出「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說會於青衣、鑽石山、沙田、大埔和屯門等預留土地,提供5,000個中小型單位,以先租後買方式助中產階層置業。

不論中產或基層,都抗議樓價租金太高。 資料圖片

公屋目標 五分三不達

但至今只有青衣青綠街項目工程展開、沙田36C區土地平整需時,其餘三個地方的「置安心」位置更加是個謎。其他房屋政策,如北角興建長者屋、限制「發水樓」等,根本未能助市民置業。他發表了六份施政報告,但直到去年才明確指出私人市場住宅單位和公屋單位數量,平均每年約3.5萬個,與董建華年代的「八萬五」相距甚遠。
他上任後,基層的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劣,劏房塌樓、發生致命火警,最窮的一群搬進僅可容身的狹小「棺材房」穴居,然而政府過去五年提供新公屋單位的數目,竟有三年未能達標。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系教授許智文認為,曾蔭權在房屋政策上敏感度欠奉,與市場脫節,「如果佢觸覺敏銳啲,盡快喺土地方面做啲嘢配合市場需求,可能樓價升幅唔會咁大」。他指,樓價升幅與私人住宅落成量有關,「樓價升得咁緊要,新樓落成量又咁少,但佢上年先明確交代私樓、公屋個數,明顯做得慢咗,力度唔夠」。
曾蔭權將於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推出新居屋,但許智文認為來得太遲,甚至會有失敗風險,「家開始跌市,成交量減,先推新居屋,(政府)要承受風險,如果行得快啲,兩、三年前做(居屋),可以令樓價升幅無咁犀利,又可以滿足市民需求」。房委會前委員、公屋聯會主席王坤直言,曾蔭權執政期間,惠及基層市民的房屋政策幾乎是零,甚至向地產商傾斜,推高樓價,明顯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