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投資者的避險潮,已對新興市場帶來衝擊,但在近期的調整之後,新興市場股票估值已回落至十分吸引水平。投資者如果在市賬率(PB)為1.5倍或更低時買入新興市場股票,通常可實現較佳回報;若在市賬率2.5倍或更高時看淡後市,亦有機會從中受惠。事實上,過去新興市場股票的市賬率只有兩次跌至1倍,一次是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最差的時刻,另一次是08年底雷曼兄弟破產之後。
PB跌近1.5倍可入市
在過去一年的大部份時間,新興市場股票PB都處於中性的2.0至2.1倍區間,但今年7月底以來,大市已跌逾10%,令PB跌至接近1.5倍的相當吸引水平。
考慮到成熟市場的雙底衰退隱憂再次升溫,市場焦點正轉向各國的應對政策。猶記得08年的危機時期,新興市場即時推出的刺激政策,當中,中國的大規模財政及貨幣刺激措施,更促使新興市場率先見底。
時至今日,新興市場對於財政及貨幣刺激政策的選擇空間,仍優於重債的成熟國家。因此,一旦市場形勢和環球增長預期進一步惡化,投資者也不應忽視新興國家可能作出的回應政策行動。
儘管新興市場的通脹風險趨升,但我們認為這是屬於周期性而非結構性的問題。尤其是中國,通脹壓力70%來自食品價格急升,而這在過去通常都只維時短暫。
增長放緩利通脹降溫
事實上,目前成熟國家面對增長放緩,雖會影響新興世界的增長動力,但對備受經濟過熱與通脹潛在威脅的新興市場而言,經濟周期適度降溫反而是好事。
總括而言,鑑於新興市場與成熟經濟在債務形勢及復蘇前景方面的反差日益鮮明,我們長期看好新興市場股票的觀點並未改變。中短期而言,在當前近乎零利率環境中,亦很難太過看淡仍擁有顯著風險溢價的新興市場。
至於策略性配置方面,我們留意到成熟世界的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股票的配置仍然偏低,但新興市場企業在環球企業利潤中所佔的份額卻不斷上升。因此,過去數年新興市場所錄得的資金流入,應可被視作結構性趨勢,而並非短線「熱錢」追逐的表現。
鄧嘉南 摩根資產管理機構業務拓展總監
http://www.jpmorganam.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