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海外 - 陶傑

揚威海外 - 陶傑

大陸電影明星在歐洲爭走紅地氈,遭到傳媒訕笑。
要「揚威海外」,不必靠走紅地氈搶先的。民國二十四年,中國電影明星胡蝶訪問倫敦,看看其時的派頭──
這一年,中國文物剛在倫敦展覽過,瑪麗皇后,也就是電影TheKing'sSpeech裏海倫娜潘納飾演的英皇佐治六世之后,剛蒞臨參觀,加上梅蘭芳來倫敦登台,京劇為西洋所識,適在此時。
胡蝶來到,英國人招待參觀當時的大英國際電影公司與高蒙片場,派出專人解說,讓胡蝶參觀攝影器械。片場在多層大廈,上下運送機器,所以電梯特別大,走廊到處都是電話,演員都分配得一號碼,鈴響時,一盞小燈閃亮號碼,就是叫人來埋位。
還讓胡蝶看拍戲。英國女明星夏蕙蘭,戲拍到一半,臉上尚餘化妝,着戲服出來接待,握手合照,夏蕙蘭要胡蝶的簽名留念。
英國報紙記者爭相訪問,一兩天排得滿?垂詢中國電影行情。那時候,電影在西方才剛起步,上海追得很快,德國的表現主義,這邊剛有,上海馬上也有,像馬徐維邦的「夜半歌聲」,就是有點抄仿默片「卡利加利醫生的小屋」。胡蝶是武俠片明星,飛簷走壁,火燒紅蓮寺,英國人覺得很好奇。
下榻在牛津街BBC對面的朗廷酒店(不錯,就是近年賣給了香港鷹君集團的這家),半街之隔,即中華民國駐英使館,仍沿用前清物業,中國大使招待胡蝶,讓她參觀當年孫中山蒙難時遭清廷扣押的密室。
中國人有面子,三十年代其實都有了,尚不必等到抗日勝利。工業、文藝、學術,民國的三十年代是一個黃金期。蕭伯納和羅素都來講學。中西明星也往來,像「月宮寶盒」的費朋克,也來上海。胡蝶在歸國的船上,得知阮玲玉自殺的消息,輪船穿過蘇彝士運河,繞過太平洋,駛進維多利亞港。雲烟迢遞,汽笛一聲,海港的鐘樓和洋行滙豐的宏廈,旗袍和西裝的紳淑,在一場浩劫之前,一切是那麼遙遠,又那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