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質素保證局對香港教育學院作出逾20項狠批,直指教院校內委員會架床叠屋,各院系評分各自為政,更揶揄該校空有正名大學的目標,卻欠缺清晰策略。非專修英語的畢業生更被指英文不濟,迫使教院擬由明年開始,規定四年制學生必須於畢業前達到普通話和英文「出關」標準,否則或不能畢業。記者:倪清江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立的質保局,今年初委派6名學者組成的評審小組,評核教院質素保證。昨公佈報告,對教院讚揚的只有7項,如校董會領導有方,但要求作出改善則多達12項。小組對教院的批評或認為不足之處,至少有20項。
報告指出,教院為提升質素成立許多委員會和工作小組,「架構十分複雜……一些委員會成員組合重叠、職責類似,更易令人混淆」;將質素保證權責下放卻適得其反,「不但令工作重複,而且成效不彰……權責下放安排已超過理想程度」。
報告力促教院管理層留意各院系執行質素保證政策不一致的情況,「每個學術單位似乎都會修改中央制訂的政策……差異易令學生無所適從」。更甚是,校方採用11個等級的成績評分制度,評審小組卻發現「並非所有學系都一致按此進行評級」。
評審小組引述與他們會面的僱主,指教院畢業生掌握教學法,積極投入教學;但除了主修英語的畢業生的語文能力優良外,其餘均有待改進。
明年推新語文政策
教院校長張炳良昨確認學界有向校方施壓,「即使唔係教英文,但學校都希望老師英文水平達標」。他表示,將於明年推出新語文政策,學生畢業前需通過普通話和英文「出關」標準,會由明年首批四年制新生開始推行。副校長李子健表示,傾向不達標不能畢業,明年初有定案。
教院多年來爭取正名大學,評審小組認為教院必須加強研究工作和取得更多研究成果,才能實現大學夢。張炳良表示,不擔心報告會影響爭取正名大學,校方數月內將決定是否再向政府提出申請,他預計首批四年制學生,可望以大學生名義畢業。
質素保證局對教院部份批評
‧大部份畢業生的語文能力有待改進
‧質素提升委員會架構複雜
‧過度權責下放,令成效不彰
‧領導推行「成果導向學習」的人員猶豫不決
‧實行「教育為本、超越教育」概念欠缺策略
‧每個學術部門都會修改校方政策
‧檢討課程方法和成績評級全校並不一致
‧有授課式課程已偏離原來目的
資料來源:教院質素核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