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協鑫喜見太陽能發電劈價「政府長期補貼唔健康」

保利協鑫喜見太陽能發電劈價
「政府長期補貼唔健康」

《公司專訪》
歐債危機越演越烈,歐洲各國今年均削減或延遲推出光伏補貼,致光伏裝機增速放緩,太陽能產業鏈出現劈價潮。業界擔心價格下跌影響利潤,內地多晶硅產業龍頭保利協鑫(3800)首席財務官湯以銘卻唱反調:「我哋希望佢跌,一個行業長期要政府補貼係唔健康。」 記者:陳韻妍

湯以銘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歐洲電費太貴,每度電費約0.23歐元,較電能實業(前稱港燈,006)高出逾倍,因此歐洲人便積極發展太陽能,去年光伏發電消耗量1.8萬兆瓦(MW)中,歐洲便佔55%,但今年上半年德國及意大利均延遲推太陽能補貼政策,令不少二、三線組件及電池生產商在庫存壓力下被迫減價出貨,毛利率銳減。

已接3至6年定單

他坦言,三、四年前光伏成本太高,當時裝太陽能就被喻為走在時代尖端,但隨着技術進步,太陽能組件價格不斷下跌,09年每瓦售約2.6至2.7美元,去年降到1.7至1.8美元,今年進一步跌到1.2至1.3美元,令許多地方使用光伏發電都變成有利可圖,故要光伏發電普及,價格便要下跌,要將光伏發電變為具經濟效益的行業。
截至6月底止,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為每公斤21.4美元,較歐美的24至26美元低,湯以銘估計,年底會跌至20美元,「跌唔會影響我哋嘅盈利,因為我哋成本亦不斷跌」,目前公司手上已有3至6年定單,當中70%至80%為內地客戶,意味公司毋須擔心未來數年盈利。

保利協鑫表示會繼續拓展光伏發電業務。 資料圖片

繼續拓展發電業務

按照中央規劃,2015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1萬兆瓦,2020年更達至5萬兆瓦,惟目前在建機組規模僅1000兆瓦。湯以銘稱,德國2022年前要關閉所有核電廠,中國又有大型規劃發展太陽能,反映太陽能產業有巨大發展空間,公司亦會積極擴充產能配合,年底多晶硅產能料達4.6萬噸,明年中增至6.6萬噸。
協鑫亦有光伏發電業務,上半年發電收入佔總收入約16%。湯以銘指,公司發電設施集中在浙江及江蘇一帶,規模約1100兆瓦,雖然發電毛利不及生產多晶硅,但電廠可為公司帶來穩定現金流,故公司仍會繼續發展發電業務,目前正與富士康(2038)洽商在內地興建發電廠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