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考通識,老師處於摸索階段,家長與學生又何嘗不是!《通識救港孩》作者黃明樂指,通識就是訓練思考,家長可由孩子小五開始採用「傾偈式」教育,引導孩子打開五官,多留意身邊事物,凡事求知尋問,升中自然易適應。
文:王栩珊
攝影:陳盛臣
Model:Mia、Winky
鳴謝:理腦思科儀教具社http://www.kelabhk.com
隨時隨地四圍八
黃明樂指孩子十歲大、即小五時是最具好奇心,又未曉反叛的時期,在此階段跟孩子多傾談,從生活中學習,就是為中學通識作好準備的最佳時候。談談孩子每天遇到的事情,以至把身邊事化成談話題材,例如看見別人在玩iPhone就可引導孩子思考,如問:「他在玩甚麼?為甚麼他們會那麼喜歡玩iPhone?」讓孩子養成隨時隨地打開五官,吸收身邊事物,也就是求知尋問的精神。
別自訂標準答案
有些家長慣於將自己認知的知識或資訊灌輸給孩子,黃明樂認為家長不應前設一個答案,反而是多向孩子發問,讓他們從問題中思考,深入地去認識事物,從而建立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如果家長一早預設答案,孩子就會把它當成「標準」,就難再引發他深刻思考。
放下權威助表達
通識科要求學生有個人意見,如何令孩子樂於表達是家長所關注的。傳統家庭管教方式「由上而下」,成人高高在上,所說就是權威,這種相處未免流於說教。想孩子主動學習,家長要把他們當成朋友看待,孩子才會敢於表達,相反,孩子常被罵「無腦」,只會打擊自信,窒礙成長。
與孩子一起學習
好些家長害怕孩子問的問題自己亦不懂回答,黃明樂笑說,在學生面前,她從不當自己是老師,而是輔助者。當家長不懂回答孩子的問題,不用自責:「家長不是超人,沒可能甚麼都曉,又不是參加常識問答比賽,遇不懂得的,跟孩子坦言『我也不曉得,不如一起上網搜索吧。』這樣,相信孩子會學得更開心。」
專注更易觸類旁通
很多家長認為通識等於甚麼都要識,不期然為孩子報讀不同的興趣班或補習班。黃明樂指,這只會令孩子過於疲累,影響日間上課狀態。課外活動貴精不貴多,孩子能參與一兩項感興趣的,並在當中鑽研,反而易觸類旁通,慢慢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事半功倍。
別在孩子前宣洩情緒!
面對孩子學習,家長有時難免因擔憂而出現負面情緒。黃明樂指,家長有不滿亦別在孩子面前申訴,以免把負面情緒傳染開去。有任何怨氣可在家教會或向學校反映。
黃明樂簡介
現為報章及雜誌專欄作家、通識教科書作者、樹仁大學客席講師、香港電台客席主持,亦為自由教育工作者,任教時事通識、辯論、戲劇等課程。著有《通識救港孩》、《港孩》、《光明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