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明籌備中的演唱會叫「明日之歌廳」,向樂壇一代宗師顧嘉煇致敬,前四字是六十年代一首靜婷金曲的名字,跟尾的「廳」有畫龍點睛之妙,「歌廳」不費吹灰之力把過來人送回去從前的日子。八十後的阿爺阿嫲們,年輕時就算沒有蒲過歌廳,也一定曾經在這種建築物外牆懸掛的巨型花牌下側身而過,第一手體會何謂「那能不低頭」。源自大上海的時代曲開到荼薇,接棒的新貴來自台灣,《今天不回家》不僅教心生外向的野貓大條道理嫌棄住家飯,更造就了嶄新的消費場所,一樣燈紅酒綠煙霧迷漫,卻沒有舞廳和夜總會的逼人邪氣。有別於摟着恩客不放的舞池狐狸精,姚蘇蓉的眼淚殷勤提醒你,歡場的五光十色再眩目,女人終歸是水做的,堤壩隨時會決裂,閣下如果不精於泳術,千萬勿不知自量一頭栽進無底深潭。
那股三毫子文藝氣息,可能最初不是由瓊瑤的胳肋底傳出,但她肯定有相當貢獻。胡恩威的《唱K回憶錄》其中一段,各執一咪的男女一個單單喜歡劉家昌,一個只愛沉溺失戀情歌,前者拿出《月滿西樓》示範,詞便出自尚未升格格的女作家手筆。文化中心觀眾席的美眉迪滴一聽老餅名字,笑到前仆後繼,大概是《唸你》效應的催化,我看着一度倒背如流的歌詞打在電子字幕板上,卻擔心他們陷入文盲焦慮,一個唔覺意釀成手尾流流長的抑鬱症。媽媽咪呀,究竟什麼是「露濕胭脂初透」?每隻字都像在宣傳化妝品護膚品,可是又死口不肯公開牌子的名字,太可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