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物價的確貴了很多,在經濟下調剛好出現的情況下,打工仔及普羅市民當然要捱一段苦日子。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屬自欺欺人,有到過外國的朋友,又會發現香港雖講不上物美,但仍然價廉。光顧茶餐廳點個碟頭飯大致40港元有找,你到歐美加或澳洲,則接近100港元,還未計上銷售稅及規定的小費。
澳洲一梳蕉賣$230
到街市買蕉,澳洲一梳閒閒地用上30澳元,即大約230港元,按每條蕉計,大約要4.5澳元,還要明白一點,澳洲是有香蕉出產的,所以肯定不是進口;請工人,澳洲平日最低時薪大約16澳元,周末日另加至接近30澳元。
說到這裏,大家會感受到香港的通脹原來只屬普通,澳洲早已陷入超級通脹,當地8月份通脹率2.9%,低於前一個月的3.2%,通脹只是表面減弱,澳洲外遊的旅客(outbound)增長已是內遊(inbound)的25倍,前者今年上升10.3%,後者只上升0.4%,澳元高企明顯對當地經濟不利。
然而從市民及僱主角度看,香港消費及經營成本是否就是便宜得很呢?這是一個相對性比較,人家滙率高,顯得我們物價較低,當地賺錢香港使,當然好使。亦正因如此,聯滙僅餘的好處是令香港人認為,在港購物及外出用餐相對較便宜。如果聯滙取消,或將港元升值,又是否可以套用同等相對性比較,歸咎沒有聯滙令到香港物價比人高、競爭力下降呢?
香港物價高低與否,是按進口成本及工人工資升幅是否跟得上決定。任何價格之形成,某程度建基於供求或競爭,以報紙為例,香港報紙長期停留於每份6元,近期甚至有部份減價,當權者又是否可以更離譜到用報紙售價作為例子,去表述聯滙造成部份價格下跌呢?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