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東非饑荒連連,港人卻不停把大批上好食材送往堆填區。由職工盟兩年前發起在街市回收剩菜的「食德好」計劃,回收菜經悉心揀選後烹調,再以低價供參加再培訓計劃的學員享用,既減少廚餘,也令低收入人士受惠,而聘用失業人士營運,更創造就業機會,一舉三得。惟在資金短絀情況下,計劃可能在年底畫上句號。
感動菜販捐剩菜
記者嚐一口中心烹調的番茄薯仔湯,湯味濃郁鮮甜,怎樣也想不到材料是來自本會丟到垃圾房的「賣剩菜」。「食德好」計劃是職工盟兩年前開拓以社會企業形式營運的計劃,現有7名員工,每逢周一、周四傍晚到街市收集賣剩蔬菜,再交廚房加工,煮成七餸一湯的午或晚餐,供到中心接受再培訓的失業學員以每餐20元享用。
計劃項目主任黃淑慧表示,開拓服務的資金由一個不願公開名字的慈善團體資助,推行快兩年,每星期煮飯三天,每天兩餐,供到中心培訓的失業人士享用,至今已有逾萬人次享用過廉價餐及獲轉贈剩菜。餸菜款式日日不同,有油灼菜心、蒜蓉炒青瓜、白瓜煎蛋等多道菜式。「全部餸都係素菜,符合低碳環保理念」。
負責執菜的廚房助理珍姐表示,計劃可以成功,多得一班菜販鼎力支持。「最初菜販見到我哋執剩菜,擔心會轉售,同佢哋搶生意,就將啲菜切碎丟入垃圾房。」一個下雨天,團隊的誠意打動一眾菜販,「嗰晚落好大雨,菜販見到我哋冒住大雨都出嚟執,就好心畀盤菜我哋,之後仲同其他菜販介紹我哋嘅計劃」。
七餸一湯20蚊餐
現時大埔富善街街市近八成菜販均有捐菜,執菜隊每星期出動兩次,每次平均收200斤剩菜。記者跟珍姐到街市執菜,菜販主動將一盤盤菜交給珍姐,「蔬菜濕過水第二日就唔賣得,丟咗好嘥,不如拎去幫人」。珍姐收菜後連同三名拍檔細心挑選處理,「變黃有問題嘅通通挑走,洗乾淨再用高溫煮熟」。
到中心參加酒店助理培訓計劃的紅姐及LULU,課後與其他學員一起吃「大鍋飯」,得知計劃或因資金問題結束,二人異口同聲說:「20蚊一餐有七餸一湯,家去邊搵?仲可以拎啲餸菜返屋企幫補吓,我哋家培訓緊冇收入,個計劃幫我哋減輕好多負擔。如果冇錢就咁結束,真係好可惜。」
政府拒絕撥款申請
黃淑慧表示,該會曾向政府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申請撥款遭拒絕。「政府一直都唔支持廚餘,連養豬戶用嚟餵豬都話唔好,可能怕出事有人要負責,但我哋計劃搞咁耐都冇出現過問題。其實政府如果肯投放資源喺食物同埋廢物回收,就唔使年年花咁多錢說服公眾起堆填區」。
「食德好」定期舉辦回收食物導賞團,讓市民可透過品嚐以回收食材製作的低碳素食午餐,以及講座和到街市實地考察,了解本地及世界各地的環境問題與解決方法,並希望公眾透過身體力行及捐款支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