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來西亞醫療旅遊理事會昨與當地八間醫療機構,首度來港辦醫療旅遊展覽,主打心臟手術如「通波仔」,比本地私家醫院收費平近4倍。本地專家提醒市民到外地求醫,要留意服務內容、質素及風險。
馬來西亞衞生部拿督斯里廖中萊昨稱,當地近年積極發展醫療旅遊,參加的海外旅客由03年10.3萬人,增至去年40萬人,收入也由1,770萬美元,增至1.24億美元,增幅以數倍計。
馬國資料顯示,去年有近600港人到馬來西亞接受醫療服務,一半為整容手術,其次為心臟手術或健康檢查。他稱,當地醫療收費比本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低,如同樣推廣醫療旅遊的泰國,加上當地70%醫生在英國受訓,醫療水平可媲美海外,期望今年港客數目可增加一至兩倍。
收費一般較香港低
心臟科手術為推廣重點。當地最大、位於吉隆坡的心臟科醫院HSC醫療中心,設酒店式住宅,可供病人家屬入住。中心又與本港金怡假期合辦套票服務,方便旅客訂票。中心主席兼心臟科醫生林穎超指,中心每年為5萬人提供服務,6成來自海外,包括印尼、日本。港人佔300至500人,當中半數做體檢,另一半人做通波仔等手術。
當地醫療收費一般比本港低,如放一個藥物支架的通波仔手術約港幣4.5萬,可即日完成及成功率98%,本港私院如養和醫院收費達20萬港元,即使連同在當地住宿兩晚及機票費用,也未及此費用水平。林說:「香港病人嘅心血管塞得厲害,本港醫生會要求做風險較高嘅搭橋手術,但我哋有信心做通波仔就得,所以唔少港人會嚟搵我哋」。
本港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提醒市民,到海外接受醫療服務前,除考慮價錢外,要留意服務內容及質素,如體檢項目是否必須及有用、治療有否風險等。心臟病人若病情不穩定,更不宜長途跋涉坐飛機到海外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