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愛玲電影系列的微博,抄了《借銀燈》一句話,是張四十年代談《桃李爭春》和《梅娘曲》的引子:「無非是借了水銀燈來照一照外賣四周的風俗人情罷了」。咦,什麼是「外賣四周」?北京藝術影院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搞的活動,拷貝由港方提供,稱之「外賣」名正言順,但節目映期只有短短十天,何來四七二十八的「四周」呢?帖子轉了一天,只聞「我也要去帝都」的趁熱鬧喧嘩,不見任何人提出質疑,浪漫粉碎機只好又當醜人,用冬烘先生的語氣權充訓育主任:是「我們四周」!
抄也抄錯,真沒心肝,張愛玲現象再蓬勃繽紛,常見的倒是這類以訛傳訛,輕則令人啼笑皆非,重則刺激到撼頭埋牆。我最反感的,是那些杜撰的「張愛玲語錄」,不知躲在哪個弄堂的九流廚司,私房炮製出肉麻核突的心靈雞湯,冠上名作家大名到處販賣,說多無恥有多無恥。既沒有實際利益可言,也不會為門楣爭光,這些心理變態的文字山寨工場場主真是費解的低等生物,人文進化淘汰賽的漏網之魚。第一次有網友傳給食鹽多過食米的老粉驗正,我還無邪到答覆「大概確實是張。張……小嫻!」後來就不中計了,一概不理睬,免得協助妖言擴散。
《借銀燈》原是收在《流言》的一篇散文,有一句六十年代台灣皇冠首發便印錯了,直到八十年代內地出影印版我才恍然大悟:「我這篇文章並不能算影評」,不是「因為我看的不是電影裏的中國人」,而是「因為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裏的中國人」,不知止庵編的全集可曾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