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股齊鳴:招標代拍賣背後原因 - 張一鳴

樓股齊鳴:招標代拍賣背後原因 - 張一鳴

上周政府公佈,會在下一季推出五幅住宅及兩幅商貿及酒店用地,但會一改以往將部份作公開拍賣的慣例,全部都以招標形式出售。政府應該是因時制宜,對整體經濟來說,並非壞事。
過去多月,筆者已不斷提及,地產商融資越來越困難,加上市場氣氛變差,在近幾次賣地場上,不難見到地產商的投地意欲逐漸減褪。若情況繼續惡化,一旦地產商投地意欲銳減,導致政府要收回土地,無疑對疲弱的樓市多踩一腳。

透明度低 助穩定市場

投標與公開拍賣不同之處,在於政府不會亦不用將發展商入標的價格公開,故究竟發展商出價有多低,市場難以查找。有別於公開拍賣,發展商看得有多淡、市況有多壞,全部浮面。假設地皮底價是每方呎6000元,以公開拍賣形式推出,若連6000元這底價亦沒有發展商承價,對市場震撼極大。
相反,若政府心目中地皮每方呎底價是8000元,但入標財團出價低至5000元,政府只需一句「未到價」便可向公眾交代,沒有人會知入標價是7999抑或僅得5000元,甚至可能是政府未能接受發展商入標的項目發展計劃。
政府以招標形式推地,代替公開拍賣形式,雖然透明度降低,但在穩定市場、穩定經濟的大前提下,不失為可接受的做法。
地產商投地越趨小心,沒有人能預計,若繼續以公開拍賣形式推地,市場反應會是如何。若發現投地價格保守,成交價很低,甚至導致政府要收回土地,對經濟將造成極大衝擊,這是沒有人包括政府希望發生的事情。

文: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