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息低人人爭做大耳窿中國四大行存款驟減4200億

銀行息低人人爭做大耳窿
中國四大行存款驟減4200億

【本報訊】不吃眼前虧這不變定律,令內地市民不願將現金存放於銀行,不少人更加入支援民間「大耳窿」行業,此風氣已影響銀行收取存款。內地《和訊財經》報道,9月上半月,工行(1398)、農行(1288)、中行(3988)及建行(939)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款,較8月底減少4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5128億港元)左右。

內地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達3.5厘,但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6.2%,負利率明顯,既然放在銀行的錢「貶值」,扣除安全因素,市民另謀「錢生錢」途徑是可理解,存款自然會從銀行體系中分流出來。

中央關注情況

9月上半月,四大銀行均出現存款大幅淨流出,其中中行、農行存款大幅減少約1800億元和1400億元。
今年以來,只有4月和7月出現過存款負增長,一國有銀行內部消息指,這兩個月的存款異常變化,已引起有關方面注意,並已開會跟進。目前越演越烈的民間融資甚至高利貸市場,可能成為儲蓄分流的主要領域。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在通脹壓力不減、股市樓市財富效應黯淡的背景下,儲蓄搬家後可能流向理財、信託、藝術品、收藏品市場,甚至選擇高風險、高回報的民間借貸市場,「在民間借貸異常火爆的背後,潛伏着金融體系的風險和隱憂。」

攬儲競賽展開

四大銀行面對存款「外逃」,剛巧,期內四大行的貸款增長僅870億元左右,銀行資金面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根據四大行9月上半月的存貸資料,由於存款大量減少,中國銀行9月前半月新增貸款不到10億元,農業銀行新增貸款在100億元之內。工行和建行貸款相對較多,分別約500億元和300億元。
上述數據,內銀股昨日怎會不遭投資者無情洗倉,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行昨日股價跌幅由逾5%至7%不等。
一間商業銀行內部人士透露,監管機構的貸款額度和存貸比管理已經讓銀行信貸投放非常艱難,為能吸收資金,商業銀行不得不力吸存款。不少銀行已將存款列為重要甚至唯一的考核指標,臨近第三季度尾,一場銀行間攬儲競賽正在上演。
內地券商指,基礎貨幣規模的異常減少,也可能導致存款增長乏力,最終傳導至M2隨之大幅減少。外滙佔款的增減,到期資金的多寡和財政存款均會導致基礎貨幣的變動,進而對商業銀行存款產生影響。

內地居民轉做大耳窿原因

‧內地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3.5%
‧另謀「錢生錢」財路
‧通脹壓力大,錢越來越貶值
‧全球股市波動,買股票風險大
‧其他投資工具不及借貸市場高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