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盧瑋鑾)在中文大學創辦的「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十年以來已訪問了四十餘位文化界前輩,先做年紀最大的,爭取有限的時間,再做年紀不是那麼大的。現在小思已經退休,但精力所及,仍然可以參與,遙控,而實際執行主其事者,是中文大學的樊善標,浸會大學的熊志琴。
小思數十年來努力搜集香港文學書籍、雜誌、報刊、手稿、書信,等,已悉數捐贈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特藏」。22年「中國學生周報」(1952-1974),只欠1967左派暴動那半年,因為最後一屆社長林悅恆仍健在,較容易取得授權,已全部上網。但電腦公司設計每頁加印花花綠綠「版權所有、不得翻印」之類字樣,密密麻麻,遮蓋文章,我認為簡直是開玩笑。「友聯出版社」送得版權出來,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廣傳」吧?一般作者或許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接觸更多的讀者,而不是「因為版權問題」永遠鎖在倉底,不見天日。──當然版權「有時」亦牽涉收益問題,有兩難之處。
左派的《青年樂園》小思一直找不到,幸好後來找到部份,亦努力取得授權,終於上網了。
崑南浪漫不羈,創辦《香港青年周報》,自己一份不存。小思在舊書店辛苦「買」到幾份,已珍藏中大圖書館。
忍不住在此僭越大膽呼籲,任何熱心讀者,若家中收藏有任何與香港文學有關的寶貴資料,請直接與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聯絡。此中心並非受薪於中文大學,曾獲一位「神秘無名氏」贊助,現已告一段落,歡迎官民慷慨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