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齣《桃(音土)姐》,大家對媽(音馬)姐重新關注。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廣東順德石岐的自梳女,來到港澳大戶人家當傭人。她們都對主人少爺小姐十分關愛,感情深厚,重義盡忠。有些在事頭落難時以「私己」相助。少爺仔長大成人了,把她當作第二位母親。
不過,媽姐年輕時,亦俏麗可人,人戲稱「土鯪魚」。當然不是罐頭豆豉鯪魚般黯黑,也不是粉葛鯪魚湯煎釀鯪魚或鯪魚球般曖昧。
雖是傭人侍女,媽姐一身白衣黑褲,手袖永不捋過手肘,相當自重。一條油汪烏亮長辮(如鯪魚身上黑線)加夾在襟前的喱士花邊手巾仔,亦商標。媽姐看通眉頭眼額,不與太太爭妍,只敷點海棠粉,乾淨企理,連首飾耳環也是朱義盛,免搶事頭風頭。這般素淡麗人,走過魚攤肉檔菜市,豈不勾魂攝魄?但難追。
─充滿女人味的「土鯪魚」雖嫩滑,一條身,不會大肚(質疑,應是魚身「不見肚」,保持體態美),但骨多又細,蹺口巉手兼惡啃。人家眼角高拒靠男人,凜若冰霜不假詞色,故吃不到的俏傭是土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