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和她的弦外之音 - 李怡

劉瑜和她的弦外之音 - 李怡

「您愛國嗎?」這是去年十月,在北京的一個演講中,聽眾之一向講者提出的問題。
這問題在香港,尤其在主流政商界,回答不僅一致,而且怕要搶着回答呢。
北京這位年輕學者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她說:「對我來說,愛國是個偽命題。國家是個很中性的概念,馬克思的定義,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你為什麼要去愛一個暴力機器?國家本質上是政治上的組織方式,對我來說,可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
這年輕學者是在清華大學任教的劉瑜。年方36,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哈佛博士後,又到劍橋大學當講師。在長居國外十年後,她去年回中國清華教書和寫作。她的時評文章多發表在《南方週末》,和她的網站「醉鋼琴」。擁有眾多忠實讀者。不久前,友人傳來她的幾篇文章,我也成為她的讀者了。上週我在「蘋論」引用了她文章《底線時分》一小段。
另一篇,她講1972年,英國鎮壓北愛爾蘭示威時,英軍射殺了兩個手無寸鐵的示威者,38年後,一個詳盡的調查報告出臺,去年英國首相卡梅倫宣讀報告結果,並正式向受害者家屬道歉。
劉瑜寫道:如果說有一件事情比生命的消亡更悲劇的話,那就是這種消亡的無意義。不被提起,不被紀念,不被反思,鮮活的生命無聲消失在歷史的記憶裏,……血當然是白流,親友的痛苦也只是歷史前進的狂歡中掃興的岔音。對於不願意面對傷疤的人來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只是,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說,「那些拒絕從歷史中學習的人註定要重複它的悲劇」。劉瑜的弦外之音,讀者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