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張大春先生寫說文解字的書都不免額頭冒汗,有點質疑自己即使不算「文盲」也不能算識字。
上一次張先生那本「認識幾個字」已讓我開了眼界,對中國文字的美、趣與歷史多了點認識,多了點興趣。新出版的「送給孩子的字」還是一樣輕鬆有趣之餘又讓人開眼界。想帶好孩子的父母不妨翻一翻,跟孩子一起學字之餘也可以學學「虎爸虎媽」以外的教養方式。
就以「遺」字為例,張大春為了引發孩子對這個字的興趣,可說施展出渾身解數,從官名一直說到大便(不知為甚麼某個年紀的小孩對屎屎尿尿特別感興趣)。武則天時代設立了「左右拾遺」的官職,沒有固定職務,主要是皇帝的特別助理,當皇帝有過失、有些不檢點時提醒一下,進諫一下,「好像撿拾皇帝丟掉了的東西一樣」。
可原來有一位叫李良弼的右拾遺自以為口舌便給,能用三寸不爛之舌降服匈奴,便自告奮勇出使外邦。只是匈奴根本不吃他那套巧言令色,反而亮出白刃,逼他吃下一大盤「遺」(大便)才放回來,歸國後還被朝野譏笑。張大春的一對子女未必記得那拾遺這個官職,但對吃了一盤「遺」的興趣極大,說個不停,大概幾十年後還會記住。
除了說文解字外,張大春在書末還附了兩篇短文,一篇談教養,一篇談作文。談教養的一篇特別值得細讀,它提醒大家教養不是一本書,不是一套甚麼方案或捷徑,也不是為了提升競爭力,而是為了親切地體會生活,是為了分享、細味風聞中的美好個人品質及思維成果,是為了與孩子一起學習……。
是的,孩子沒有修飾,直話直說的反應往往是一記當頭棒喝,逼我們直視自己的傲慢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