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畢菲特曾說過,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投資ETF是個不錯的選擇,回報分分鐘比管理費高昂的對冲基金要好。事實上,大同也曾經認為,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Fund,簡稱ETF)是散戶的恩物,貪其入場費低及交易方便。但上周爆出瑞銀魔童阿多博里(KwekuAdoboli)涉嫌未經授權交易,透過ETF及衍生工具交易造成瑞銀虧損約達20億美元,令ETF市場的潛在問題再次受到市場關注。
其實畢菲特所指的是被動型指數基金(indexfund),是ETF的一種,屬較早期的產物,這類指數基金的確為懶於揀股,又想投資的散戶省卻很多煩惱。
「合成ETF」比率大增
不過,隨着受歡迎程度增長,其複雜性亦與日俱增。現時指數基金只佔ETF市場的一小部分,而「合成ETF」(即並非持有實物資產,而是透過衍生工具互換追蹤資產價格的ETF),所佔的比率卻高速攀升,在歐洲ETF市場中,接近一半是這種合成ETF,更為ETF發行商提供可觀收入。
舉例而言,中國法例規定海外投資者是不可持有A股,但追蹤中國A股的MarketVectorsChinaASharesETF卻能夠在紐交所掛牌交易,實質操作是ETF與合法持有中國A股的證券商訂立股票互換協議,讓ETF間接持有這些A股,不過,若證券商急需出售股票套現,所引發的問題難以想像。
更加令ETF市場危機四伏的是,ETF發行商多為銀行,本身卻存在利益衝突。銀行為客戶提供ETF的同時,亦要處理交易量及為追蹤資產作對冲,到最後要犧牲的當然是投資者的利益。此外,流動性欠佳的情況,亦隨着債券ETF及商品ETF的出現而日益嚴重。ETF與市場緊密掛鈎的關係,當市況不佳時,ETF的存在是為市場落井下石。
若監管機構再不加快步伐對ETF市場進行監管,ETF產品造成市場大恐慌的日子相信指日可待。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