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姐和黃永玉 - 陶傑

媽姐和黃永玉 - 陶傑

港產片「桃姐」獲得西方賞識,威尼斯影展得大獎。西方人喜歡看中國嶺南舊風情,從前的順德媽姐,是如何把家庭的小少爺辛苦帶大,看見少主成材,媽姐老了,閃着淚光,大為欣慰。
這樣的故事,很感人,不過以西方左派的理論,是不夠「政治正確」。什麼叫「政治正確」?特區知識份子近年學舌,也跟着叫嚷「政治正確」(PoliticallyCorrect),以為親英、留戀殖民地,不太愛中共,就是政治不正確。
西方的政治正確,不是香港人這樣的理解,不是指愛不愛國,而是指鼓吹階級、種族、宗教的歧視。
「桃姐」的政治不正確,在於以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的標準,桃姐明明是受壓迫的婦女,媽姐其實是變相的奴隸,而且是奴僕中的女性。西方講人權,也講婦權,影評人多半是左仔,看了「桃姐」,他們會解讀出戲中的右翼意識:美化僱主,用情感的淚水來調和融化「階級鬥爭」。如果是一九六七年,香港有一份港大左傾「知識份子」刊物「盤古」,兩份「愛國報紙」的影評人,一個叫何達,另一個是他太太夏易,兩夫婦都很擁護毛主席,十分愛國,他們看了「桃姐」一定口誅筆伐,說導演許鞍華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
這就叫做真正的「政治正確」。
就像畫家黃永玉。六十年代,香港有一位畫評家憶黃永玉,有這樣的評論:
「在一九五○年以前許多流亡香港的左翼文人:邵荃麟、樓適夷、黃永玉、端木蕻良,最受排擠的要算黃永玉了,因為他不按照『黨』的要求而創作,他刻畫苗女、老太婆、少女,熱情、幻想、美、有詩意,即使採取貧苦的題材,也總是生趣盎然,但卻缺少『鬥爭』,因此被視為唯美派、異己份子。」
馬克思階級鬥爭的「政治正確」思想瘟疫,在智商低的中國文人之中流行過一兩代,但優秀的藝術家如黃永玉,必定天生免疫。左派論創作,一定煞風景,因為他們什麼都講恨,不講愛。威尼斯電影節的西方影評人,為什麼對港產片沒有政治正確的要求?是他們覺得東方媽姐夠獵奇,或者中國人的蓄奴傳統,像伊斯蘭女人的黑罩袍一樣,是「文化多元」,應該「尊重」和「寬容」?這是一個把臉孔湊過去爭搶光的官員精英不會想到的有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