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跟風 紛看淡叫沽

大行跟風 紛看淡叫沽

【本報訊】市況不濟,大行只能跟風叫沽!7月至今市況急速逆轉,投資者買貨意欲大減,甚至有人認為熊市已降臨,過往大行報告普遍皆樂觀唱好,經此一役,大吹淡風的報告抬頭,悲觀情緒明顯較去年同期濃厚;與此同時,弱市亦令大行報告產量大減,較去年同期少一半。
根據本報財經網站《港股王》資料顯示,在各大行有調整評級或目標價的報告之中,7月至今,買入類別的報告佔總數的54.7%,中性及沽售共佔45.3%。相比去年第三季,當時市場正在憧憬美國聯儲局推行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所以大行報告的買入比率高達63.3%,中性及沽售評級僅佔36.7%,今年明顯更加悲觀。

報告產量銳減50%

恒指去年第三季上升2292點,今年7月以來卻跌2943點,某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大行報告的評級變得保守。就算是在數量上,大行報告亦較去年同期銳減,今年7月以來只有1154份,相對去年同期的2002份,僅得一半,由是推斷,今年大行對QE3的憧憬,遠不如去年對QE2般樂觀。
市況較差時,分析員要追隨大市的話,向股份開刀降評級實屬理所當然,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在調整評級的報告當中,有52.8%在期內調低評級,較去年同期的60.7%還要少;今年7月以來調高評級的就有47.2%,同樣高過去年的39.3%。
綜合各行報告內容而言,大致上是因為分析員普遍對中長線前景看好,已給予買入評級的報告,僅調低目標價了事;至於股價已下跌不少的股份,大行認為跌幅已反映大部份不利因素,故反而勇於調高評級。然而,此舉與散戶撈底無分別,白紙黑字寫明要買,股價卻跌極都有。以高盛為例,7月至今的首予買入報告表現差強人意,短線(2天)平均回報為負0.89%;中線(20天)平均回報為負22.5%,其中8月中推介的水泥股成為重災區,淪為市場笑柄(見另文)。
另一邊廂,調低股份評級的報告表現如有神助,期內降評級的報告,股價短線平均跌6%,中線平均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