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短暫反彈,都是止蝕離場機會。」是筆者過去一年多以來,每當有投資者問及思捷環球(330)時建議的標準答案。不是嗎?閣下對上一次光顧是甚麼時候?同樣價錢會光顧Hennes&MauritzAB(HMB)H&M、Inditex(ITX)旗下Zara,甚至佐丹奴(709)的GiordanoLadies,還是Esprit?
筆者早於09年8月本欄《奢侈品生意不愁》指出,「思捷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批發業務萎縮,回收的貨品更要以折讓價出售……面對同業激烈競爭,料對本年度業績構成壓力……」
產品遭市場唾棄
還記得8歲時,銅鑼灣興發街Esprit開張,墟冚情況好比現在的AppleStore。時移世易,此情不再,既沒有H&M的創意和著名設計師限量版Crossover產品,亦沒有Zara推陳出新和迎合市場需要的能力,更沒有GiordanoLadies簡約形象和清晰定位,相較之下Esprit更顯得進退失據。集團於09年12月以38.8億元向華創(291)購入內地合營51%權益後,內地業務發展不但未見起色;即使獲H&M前品牌總監和前創作總監加盟,似乎已太遲。
前文提到「零售股銷情與消費者心態,同樣是越賣得貴越多人買。女士們可能最希望擁有一個大方得體又保值的Kelly或Birkin手袋;男士們則可考慮投資業績增長持續的Hermes股票。」若以本欄見報後的周一開市價計,HermesInternational累計急升148%,思捷則跌71.8%。
然而,即使品牌受市場歡迎,亦不代表企業一定賺錢。正如日本裏原宿名牌ABathingApe,由於經營不善,集團負債纍纍,最後要以2.3億日圓「賤價」,出售ABathingApe控股公司Nowhere90.27%股權予I.T(999)。09年和去年Nowhere分別錄得2.67億和1.19日圓虧損,截至去年8月底,負債淨更高達10.25億日圓,真的差到「邊度都唔使去」。然而,若產品不受市場歡迎,情況可能只會更加惡劣。
黃德几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