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斯人獨憔悴 - 添馬男

中門大開:斯人獨憔悴 - 添馬男

今日免費報紙《爽報》面世、上周公佈政務官出任廣播處長、立法會討論亞視干預新聞自由風波、大班數碼台入閘上馬、仲有免費電視發牌。香港傳媒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一齊出現。
回歸後香港人高舉核心價值,人權自由法治至為重要,中產擔心內地控制言論一套入侵香港,結果造成大家一齊向後看集體心理,將1997前美好化當作GoodOldDays,向前看者少之又少。以港台為例,員工最推崇的處長張敏儀,當年是配合殖民地80年代自由化政策,創造了港台光輝日子。

港台變得無關痛癢

那時港台是以創新為本,而不是硬繃繃的政治掛帥,創作手法領先、品味也符合成長中的中產社會。今日港台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周末播出梁榮忠主持的GameShow胡鬧之至,納稅人金錢為何要花在這些節目?不用提那些娛樂雜誌式電台節目,這是甚麼水平的公營廣播?港台除了人工外,單從出品而言,與商台新城有甚麼分別?當然港台間中有好的出品如黃華麒主政時的《功夫傳奇》。
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不只是一套形式,內容也十分重要,即傳媒質素及產品水平。在facebook年代一切只要表態,冇深度可言,人人熱衷表示Like或Dislike,包括記者在內。表態式傳媒受新媒體影響,新聞工作也變成立場先行。記者的角色或更混淆,一邊報道新聞,一邊在facebook群組評論新聞,一邊在現場採訪,一邊參與社運。傳媒的政治角色比以往更凸顯,而上街吹雞已不用靠名嘴,誰還在意港台《頭條新聞》內主持人的插科打諢,或烽煙節目內主持人的政治立場。在新媒體環境下其實港台已變得無關痛癢。高登討論區惡搞天天上演,《桃姐》得獎立即整張范太唐唐版海報,網上早已笑爆嘴,誰還會等一星期一次《頭條新聞》內的「硬Gag」。港台在十多年爭議中,早已經Out了而不自知。
傳媒多元化是好事,大眾媒體《爽報》、大班數碼台與新免費電視台出現,能否推動發展已見端倪的參與式媒體,將新聞媒體、評論及社群功能集一身,及提升產品質素至為重要。至於港台,早巳變雞肋,除公民黨及港台工會,WhoCares?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