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知」和「仁」的關係,《論語.雍也》第二十三節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其實,「知」和「仁」也是真和善的關係。求真的人喜歡水,求善的人喜歡山;水有流動之美,山有靜穆之美;水象徵幸福,山象徵永恒。從知者到仁者。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永恒幸福的追求。現在看看韋利的譯文:
Thewisemandelightsinwater,theGoodmandelightsinmountains.Forthewisemove,buttheGoodstaystill.Thewisearehappy,buttheGood,secure.
理雅各用findpleasure和joyful譯「樂」,不如韋利;但用tranquil譯「靜」,用long-lived譯「壽」,卻比still和secure好一點。
至於「知」和「樂」的關係,第二十節有重要的說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在我看來知之者求真,好之者求善,樂之者求美。求真求善都有客觀需要,求美卻是主觀精神的表現,所以高於求真求善。理雅各的譯文是:
Theywhoknowthetrutharenotequaltothosewholoveit,andtheywholoveitarenotequaltothosewhofindpleasureinit.
譯文加了thetruth(真理,道理,道)一詞,加得不錯,但「不如」和「樂之」譯得都有改進餘地,可以考慮以下譯文:
1.Toknowthetruthisgood,toloveitisbetter,todelightinitisbest.
2.Tounderstandisgood,toenjoyisbetterandtodelightisbest.
「仁」是「知」的目的,「樂」是「仁」的目的、是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者」字是甚麼意思呢?理雅各理解為「知道真理的人」,「熱愛真理的人」,「樂於求真的人」,非常具體。但從《朱注》看來,「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只說「知之」就是知道有這個道理,「好之」就是喜歡學道,但還沒有得道,「樂之」卻是得道之後感到愉快。三句中的「者」字都是虛詞,並不指具體的人。第一種新譯基本上是這樣理解的。第二種新譯卻沒有說出「道」字,那內容就更廣泛了,幾乎等於說:能理解就好,能喜歡更好,能感到樂趣最好。這句話應用的範圍更大。如果應用到文學翻譯上,可以說:能使讀者理解的是好譯文;能使讀者不但理解,而且還能喜歡,那就更好;如果能使讀者理解並且感到樂趣,那就是最好的譯文了。這是從讀者的觀點來評論文學翻譯的三步曲:知之求真,是第一步;好之求善,是第二步;樂之求美。是第三步。總而言之,評論文學翻譯的標準是「真善美」,求真求善求美就是文學翻譯的目的,知之,好之,樂之是文學翻譯的目的論,可以用來檢驗文學翻譯的成果──譯文。第一步檢驗「真」,問譯文是不是忠實?但忠實並不限於原文的表層結構,還要忠於原文所表達的深層內容;第二步檢驗「善」,問譯文能不能使讀者喜歡?第三步檢驗「美」,問譯文能不能使讀者感到樂趣?樂是文學翻譯能使讀者達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