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露宿者種蘑菇拾自信返社會 不菇負生命

星期日專題:露宿者種蘑菇
拾自信返社會 不菇負生命

一隻隻小小的白蘑菇,為露宿者重建自信!無瓦遮頭、身無長物的露宿者普遍形象低落,與其提供物資給他們溫飽,不如助其自食其力。以無家者為服務對象的慈善機構聖巴拿巴會之家,由09年開始在西環會址闢室培植有機蘑菇,培訓到該會吃免費飯的露宿者在工作中尋回自我,有人已重投勞動市場,成功脫離露宿行列。 記者:胡仲邦

阿榮一年前在其他露宿者介紹下到聖巴拿巴會之家吃免費飯,近月開始協助種植有機蘑菇,每星期工作四天,每天四小時,時薪30元。皮膚黝黑的阿榮在攝氏30多度高溫下,汗流浹背地篩選肥料,並裝進麻包袋,每個程序都甚耗體力,61歲的他竟說不覺辛苦,「以前冇事做喺公園周圍行,夠鐘就食飯,家有嘢做,當做運動,又有收入,唔使拎綜援,我覺得好滿足」。在堅尼地城的公園露宿了兩年的阿榮曾有穩定工作,更有自己物業,七年前工廠倒閉後,他找不到長工。「靠積蓄過咗幾年,後來連派報紙呢啲散工都搵唔到,連層樓都冇埋,最初投靠朋友,近兩年就留宿街頭」。種菇雖未令他脫離露宿生涯,但對前路滿有希望。

有工作有成就感 不要冷卻自信心

種菇工作分種菇及堆肥兩部份,一個菇苞只有三次收成期,之後泥土養份不足會影響蘑菇質素,便用作堆肥,轉化為有機肥料出售。阿榮負責堆肥,50歲阿德則負責種菇,在該會做了一年多。他之前任職裝修散工,收入不穩定,「有嘢做就租到房,冇嘢做就瞓街」。兩年前開始,他在跑馬地、中環一帶露宿,後在外展義工介紹下開始到該會工作,「我唔想冇嘢做養懶咗,所以去種蘑菇,唔好冷卻自己嘅信心」。
阿德穿上白袍,戴上手套及頭套,熟練地將一個個成熟的白蘑菇摘起,「蘑菇要一隻隻完整先叫靚,先有人買,開咗傘嘅話就賣唔出,所以要把握時間收割」。他坦言這份養菇工作令他尋回不少自信,「工作有成就感,又可以學多門手藝」。記者訪問當日,是阿德最後一天到菇房工作,因有裝修公司聘他做長工。他希望再工作一段時間,有足夠收入租房住,重建他的安樂窩。

收割磨菇,讓露宿者領略把握時間的重要,要珍惜人生。

阿榮的日與夜

阿榮白天到工作室堆肥,雖然收入微薄,仍要夜宿公園長椅,但他直言不用攞綜援就很滿足,對前景充滿希望。

招募年輕義工搞大個場

推廣蘑菇培植及堆肥計劃的聖巴拿巴會之家,主要在社區人士資助下,向區內露宿者及低收入人士提供免費膳食及庇護。該會外展隊每周外出探望區內露宿者,並向有需要的露宿者送上衣物等生活物資。
至於為何教露宿者種菇,該會委員及種菇計劃負責人李鳳瑛表示,因種菇程序簡單,只要控制室溫、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便可,「露宿者負責淋水同收割,簡單易做,我哋透過漁護署聯絡到一個本地養菇場,職員學咗培植技術,再教露宿者」。

西環一帶露宿者或居住板間房的貧困人士,到聖巴拿巴會之家食免費飯。李家皓攝

蘑菇增產或作零售

計劃推行至今兩年,曾有10名露宿者參與,有4人已覓得全職或兼職工作。出產的有機蘑菇及肥料,主要由教會人士及社福機構購買,該會留用部份肥料種植通菜、紅莧菜及潺菜等食材以烹調餸菜,讓露宿者及低收入人士也可吃到健康的食物。
李鳳瑛坦言:「其實唔係個個露宿者都鍾意種菇,有啲人會中途離開,但係我哋仍然希望盡量透過呢個工作平台幫更多人」。由於計劃已見成效,將擴大種植場面積及菇苞產量,並嘗試招募學校義工,與露宿者一起種菇,「希望有年輕人一齊做,雙方建立友誼,長遠有助培養露宿者嘅工作慾望」。她預期蘑菇產量增加後,本年底可將蘑菇推出市場,到美孚有機農墟出售。
該會電話:2548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