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電影困境 - 馬爽

港產電影困境 - 馬爽

葉德嫻憑《桃姐》榮獲六十八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也是首位香港女演員榮膺威尼斯影后,行政長官曾蔭權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隨後忙不迭送上祝賀,高呼香港電影業「亞洲第一」,獲得國際認同云云。曾幾何時,港產電影的確令香港人引以自豪,香港更被冠以東方荷李活的美譽,當時香港本土文化產業都開鄰近地區風氣之先,成為一時的潮流指標,不論歌影視各行業都成了其他地區爭相仿效的對象。但時至今日,還有多少香港人會對港產片津津樂道?最近看《竊聽風雲2》就聽見鄰座觀眾感嘆「好耐冇睇港產片」,事實上近年值得入場看的港產片,一年約得一兩部,較少看電影的觀眾甚至不會看港產片。既然香港電影仍有本事在國際性影展獲獎,可見並非沒有人才,為何今天的電影業會凋零至此?
創意工業,顧名思義,最重要的是創意。然而香港是一個經濟主導型的社會,投資者固然只想賺錢,觀眾也只想花錢買娛樂,大家都不想枉費腦筋精神,結果鑑賞文化藝術的修養當然欠奉。但投資者和購票觀眾卻是一眾創作人的老闆,為了迎合老闆們狹隘的接受能力,創意當然會受到窒礙。就如最近在網上看到不少人讚賞印度片《3Idiots》,嗟嘆本港特技資金已比不上荷李活,怎麼連編劇人才也比不上印度?卻不知道此片已是兩年前的舊作,片商就是對港人的接受能力沒信心,遲遲不敢引入早已大獲好評的非荷李活電影。
片種奇少是港產片另一弊病,來來去去都是黑社會片、愛情片,皆因電影老闆要確定題材「安全」才肯投資。這「安全」有兩層含意:一是有賣座保證的題材,即是拍過又受歡迎的題材,即是只可以吃老本了;二是要題材沒有政治風險,內容能通過大陸審批,才能在大陸市場分一杯羮。這兩層「安全保障」牢牢鎖死了創作人的腦袋,就好比孫悟空被戴上金剛箍,任你法力無邊也難以翻出甚麼花樣。要知道大陸的制度最愛朝令夕改,像最近傳出的「限娛令」,港台藝人出鏡竟要被打格;早前又突然宣佈未來三年都不能拍攝時空穿梭、經典反面人物、鬼魅等題材。再加上內地辦事的潛規則,再有創意又能怎樣發揮?
不少聲音提出,希望香港電影人可以拍回香港人有共鳴的本土故事,讓人能對現今的生活有所反思。卻有陰謀論者指有錢人必然不肯投資,因害怕港人有反思空間後會起來反抗,侵害他的既得利益,不如只開拍純娛樂片,讓打工仔娛樂過後第二朝照常上班好了。葉德嫻指電影在香港只是一門生意、是商業投資,但在外地,電影還是一項文化藝術事業。她希望香港政府能增加資助,讓香港電影人不用常為資金四出奔走,能拍攝一些警世電影。你猜,這可能嗎?

馬爽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