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把脈:自住和投資真有分別? - 鍾維傑

樓市把脈:自住和投資真有分別? - 鍾維傑

相信讀者聽過「買物業來自住無問題,投資或投機就不好了」,背後意念是一旦市場價格下降,買來自住的無傷大雅,因就算不買也得交租,投資投機就真的蝕本。
聽起來像有道理,但有以下疑問:
(甲)樓價下調時一視同仁,例如一來未見過有分析將業主自住和業主不自住(無論是出租、空置或作收藏品)之住宅物業分開研究,或證明相若的自住和非自住單位有明顯價格差異;二來未察覺自住買家和非自住之投資者,對自住或非自住之單位有明顯出價差異。即是說,樓價下降時,自住業主不會在價格跌幅上有着數。
(乙)自住業主只是給自己租金,當然業主不需要按月交租,但投放在物業上的資金原本是可生息,有「機會成本」,並不是免費。再者,買來投資的業主亦可放租收取真金白銀。
買來自住的,又應怎樣看待其自住物業?筆者覺得關鍵在於個別置業人士的取態兼個性,你視買回來的家居為「家」多些還是「投資」多些?
(一)視之為「家」多些的,例如即賺了名義價格時,你多不會「心動」欲放售,蝕錢時,也不「騰雞」,自認為心情會平和,就在財務能力之範圍內,盡量買你和家人最喜愛之單位。
但為何不租呢?當然可以,且筆者認為若只對「買」回來之家居才感覺有家庭溫暖之業主,他/她不需要物業,而是精神科醫生。不建議租是因為容易被業主迫遷或不再續租約,剛習慣住上了一兩年又要搬家。
(二)視之為「投資」多些的,例如許多時,家庭和投資的之需求各異,甚至意味買不同地點和性質之住宅,這情況下可考慮以最便宜的選擇購置一個家庭「還可接受」之家居,剩下的財力才用來買投資物業,當然財務有限時便需要開家庭會議決定哪個方向先行。
為甚麼將家庭和投資需求分開?因將兩方面集中於一個物業上時,可令買賣決定困難,如就得上學方便,但區域密度又高等。無論如何,樓價下調時講自住冇所謂似屬安慰之言。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