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助人民幣計價股票市場發展,港交所(388)籌備推出的港元兌人民幣外滙承諾「人證港幣交易通」(TSF,俗稱人幣資金池),早前因銀行擔心市況波動時承擔過度風險,已初步獲解決。據悉,港交所與3間發鈔行,同意修訂TSF框架內容,最關鍵的港元兌換人民幣買賣差價,由原來單日差價最闊達300點子,放寬為不設上限,冀釋銀行及監管當局關注的市場風險問題。 記者:劉美儀
對於最新修訂能否減除風險顧慮,金管局發言人未有直接回應,只重申一貫要求銀行在進行人民幣業務時,需小心管理相關風險,在做好風險管理條件下,銀行可按商業原則進行各類型人民幣業務。
最快本月簽署協議
隨着買賣差價上限的最大障礙獲得處理,消息指,相信3間發鈔行或監管當局憂慮,亦可紓緩,待各行審閱最終法定文本,及經港交所董事局接納新方案等程序完成後,不排除本月內有機會簽署協議。
據了解,TSF等外滙兌換安排,亦計入銀行的人民幣未平倉淨額(NOP)內,而金管局規定有關淨額,不能超過該行人民幣總資產或負債的10%,故當局關注人民幣市況大幅波動時,提供TSF的銀行會否因開價「追不上」波幅,而承擔過度風險,該局近日已與有關參與行見面,商討風險管理。
根據TSF框架文件,提供TSF的銀行,每日只有兩個開價時段,分別為早上9時半港股開市前,及下午2時半各「擺價」一次。
人幣計價股配套完成
東亞銀行(023)貨幣及利率交易部主管陳德祥表示,TSF主要被視作人民幣兌換的備用機制,若差價太闊或沒有上限,無論散戶或證券行的使用興趣,未必太大,使用量多寡,最終亦要視乎市場氣氛是否有利新股上市,不過TSF建立,始終標誌着人民幣計價股票的基建配套進一步完成。
TSF是由港交所出面作中介人,代人民幣資金不足而欲參與股市的經紀行或其背後客戶,以港元向銀行獲取兌人民幣的外滙安排,一般是市況較大幅波動時才被使用的備用兌換機制。
3間發鈔銀行初步承諾,兌換規模合計共約120億元人民幣,首個階段服務期最少12個月,終止服務須提前6個月通知。
業界反應
金管局:做好風險管理條件下,銀行可按商業原則進行各類型人民幣業務。
東亞銀行:港元兌人民幣差價太闊或沒上限,散戶或證券行興趣未必大,使用量視乎市場氣氛是否有利新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