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推動國民教育的「公民教育資源中心」兩年前擴大面積5倍,卻淪為1,660萬元豪裝的自修室和網吧,且使用率極低,平均每日只有40名訪客。記者兩次現場直擊,只見到十數名市民和學生在嘆冷氣、上網或自修。中心的公民教育圖書更充斥武俠和愛情小說。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批評政府嚴重浪費資源。記者:韓耀庭
公民教育資源中心原位於灣仔駱克道一商廈一個190平方米的單位,09年9月底遷往柴灣柴灣道238號青年廣場7樓,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擴大5倍。民政事務局資料顯示,設立新中心的費用約1,660萬元,中心由「資源角」(資料室及活動室)、「公民廊」(互動展覽廳)及「公民廣場」(多用途活動室)三部份組成。
中心開放兩年以來,共28,700人次使用,其中資源角約有16,000使用人次,公民廊約4,300人次。即平均每日僅40名訪客,當中22人使用資源角,6人參觀主題展覽,使用率極低。
記者在上月初暑假期間下午5時許到中心視察,強勁的冷氣令中心變成消暑勝地。當時有十多人,全部在資源角,大部份為青少年,也有家長帶同小孩在嘆冷氣及打發時間。所有青少年皆未有使用資源角逾2,300本圖書及其他數千件教材,他們有的在自修功課,有的在使用電腦上網瀏覽社交網站或網上漫畫。
當時正舉行「辛亥革命施塔福攝影展」的公民廊空無一人,翻查參觀紀錄,只有2名市民早上入內參觀。由於當時沒有學校或團體參觀展覽,用作小組討論或講座的公民廣場也烏燈黑火,大門緊閉。記者本月初再到中心視察,情況依舊,只是自修的青少年穿上校服;公民廊換了新主題「古蹟串串貢」介紹香港古蹟,也是乏人問津。
每年運作開支340萬
民政事務局資料顯示,資源中心每年運作開支340萬元,三成為個人薪金開支,除兩名民政事務局職員負責中心的場地管理外,聘用了兩名合約員工負責宣傳、推廣、活動統籌和導賞服務,又透過中介公司聘用人手在非辦公時間工作。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淑莊質疑,政府欠缺有效宣傳,市民無從得知資源中心的存在,加上地點不就腳,使用率低,資源浪費。她認為,政府須檢討社區的整體需要,「咁多青少年當嗰度係自修室,係咪自修室唔夠?係咪其他資源分配得唔夠好?」她促請當局檢討中心成效,加強宣傳,更有效發揮中心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