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蘇永樂 打出國產動漫一片紅海靠深入虎穴發掘喜羊羊

創辦人蘇永樂 打出國產動漫一片紅海
靠深入虎穴發掘喜羊羊

《人物專訪》
《喜羊羊與灰太狼》創辦人蘇永樂,成功打出國產動漫市場一片紅海,全靠他「深入虎穴」,了解國情自行摸索出來,甚麼美國模式、日本模式都不管用。 記者:周燕芬

早於1970年代,蘇永樂父母已從事玩具行業,當1979年中國開放,其家族生意已到江蘇開廠,為首批北上的港商開荒牛。由於他不安於現象,力求上進的性格,令他的事業一步一步向上。
於1992年,他再不甘於被動地每年接一、兩次外國加工定單;他主動飛往美國尋找授權客戶業務,他試過19日之內在美國本土飛21次,博到盡;當時女兒才得10個月大,最後他還是決定整家遷往美國居住,在美國找生意,中國廠房則繼續生產,一住便10年。
事隔十年,他於2002年有次到上海浦東,驚覺內地改變很大,「一幢商場的6樓,竟然有超過100個兒童品牌!在美國最多只是20至30個」中國購買力實在龐大!要知道單是16歲以下的青年小孩,內地便有3.8億人口,已經超逾美國的總人口。

收埋自己度橋 困酒店房兩周

他敏銳的觸角,令他下定決心,重返內地拓展中國童裝市場,並開設了60間童裝店。觀察入微的他,又再帶他向前邁進一步。一天他在店舖中細心觀察客戶購物習慣:「入嚟摸吓料,睇吓價錢;又到第二間童裝店重複摸吓料睇吓價錢。」他心裏又在想,「點樣可以令啲客入嚟,一定買你嘢?」答案就是「買品牌產品!」

04年開始在廣州發展品牌業務。為了搜集中國品牌市場資訊,他竟然將自己困在廣州花園酒店足足兩周,「冇出過房」,整日整夜睇電視,記下電視上所有廣告,從中分析。因為只有在酒店內,才可以收看全國最多的電視台!跟美國全國都在播放ABC、FOX等全國性電視台不一樣。
他又發現另一個具中國特色的廣播手法。國內電視台可以3日之內,播完40集《倚天屠龍記》;原來內地電視台均害怕遲了播放劇集,會給別台搶先播放,流失廣告客戶。這影響至他設計「喜羊羊」動畫時,決定以15分鐘為一集故事,好讓電視台可以安心招攬廣告商。

蘇永樂指內地童裝市場龐大。

喜羊羊電視及電影的成功,帶動不少相關產品湧現。

自小睇漫畫 「乜汁都撈晒」

至於選擇了卡通人物「喜羊羊」作為產品品牌,因為他是經營童裝生意,他本身也是漫畫迷。「13點由細睇到大,老夫子、龍虎門、日本漫畫都睇,乜汁撈晒!」設計「喜羊羊」時,他務求做到線條簡單,並以HelloKitty為參考對象,亦是配合內地東西南北文化差異大的問題,而針對的客戶群也是兩歲的小童。

透過卡通片讓「喜羊羊」品牌廣為市場認識後,他便開始向廠家推銷授權業務,他甚至協助廠家設計附有喜羊羊品牌的產品,幫對方拓展新產品。雖然有CEPA、「十二.五」規劃,但他認為政府可以幫到的是零,「所有嘢都係靠自己行出!」

蘇永樂(中)出席新書發佈會。

意馬入股擁有《喜羊羊與灰太狼》肖像權的動漫火車集團。

蘇永樂簡介

‧1979年家族往內地設廠生產玩具
‧1992年往美國生活拓展客戶授權業務
‧2002年返回中國拓展童裝零售市場
‧2004年發展品牌業務
‧2011年公司獲意馬入股

HelloKitty是設計的參考對象。

參與培訓
慨嘆內地乏創意人才

成功於內地拓展出國產動漫產業市場,蘇永樂現時花較多時間於培訓工作,培育國家新一代接班人;但他發現最大問題是年輕人缺乏創意。

「畫棵樹 全班都一樣」

他現在分別於重慶、廣州和江蘇等大學教書,不但教畫漫畫,還教學生產品設計、產品發行,整條產業鏈運作都有教授。經過一年的教學心得,他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內地缺乏創意人才。「叫他們畫棵樹,結果全班都一樣,無雀無兔,無任何思考空間!」而動漫產業,最重要就是創造。
他不時也會到訪內地幼兒園,與小朋友講故事,聽小孩子天馬行空的心聲,為「喜羊羊」提供創作靈感。有次一位幼稚園生便對他說爸爸是重要人物,是個太空人;查實他爸爸是一位工程師,但所戴的工程帽子跟太空人楊利偉的相似而已。
「喜羊羊」是內地首個成功國產動漫案例,他指國務院文化部和廣電部都有跟他接觸,讓他發表對內地動漫市場的發展報告。

蘇永樂現時在內地多間大學教書。

中央造就
「吃政策飯」行家湧現

中國動漫產業市場現時的規模只有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相對於全球約10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中國佔全球份額只有5%。

港漫畫成功 動畫弱

韓國的動漫市場佔當地總產值達6%,而日本更佔8%,美國荷李活更是全球媒體的主要供應中心;他指中國現時才剛起步,5000億元規模相對於全國逾14萬億元的生產總值,佔比只約3.6%,可見未來發展空間龐大。
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文化創意產業亦是重點扶持的產業,不過他發現在國家大力推動發展下,出現了一批「吃政策飯」的行家,他們不是因為市場而發展動漫事業,而是因為有政策扶持而加入,例如獲取2年免租期、獲取拍片資助金等。
對於香港的動漫市場表現,他指已經發展了30年,當中以漫畫較為成功,影響力遍及東南亞市場;但動畫發展則較細,主要受制於本港以往只有2家電視台,發揮的平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