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不浪漫的民企邊緣人 - 蔡東豪

蔡東豪專欄:不浪漫的民企邊緣人 - 蔡東豪

從內地雜誌接觸到一篇關於頻頻有內地富豪自殺的文章,自殺名單上的死者背景顯赫,處於事業高峯,自行了斷寶貴的生命令人嘆息。自殺名單有一個共通點,死者都是民營企業家。
民營企業家沒有家底,他們憑自己一雙手闖出天地,不會是容易放棄的人,他們放棄最寶貴的生命,內裏一定有複雜的原因。我對內地近年出現的怪現象,都會套用上同一個分析框架,因為我認為事情總可以追溯到一個關於經濟結構的現象:內地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轉型期出現種種問題,所有怪現象很有可能跟這些問題有關,例如內地貪污為何這麼嚴重?內地造假風氣為何這麼盛行?這些問題,我都可以簡單畫一條直線直達我的分析框架,從而找出答案。民營企業家自殺的原因我認為也不例外,這是關乎內地經濟轉型期出現的畸形現象。

政策歧視民企 伴君如伴虎

民營企業家從無到有,在14億人中突出重圍,是人中之龍,他們的特徵包括勤奮,甚至是工作狂,擁有無比自信,深信人定勝天,命運在自己手上。客觀看,這些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患上情緒病,但大都不願求醫,因為他們認為最清楚自己的人是自己。民營企業家自殺率高的原因,當然很可能包括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生理和心理均受損,但我認為經濟因素的影響可能更大。壓力是病徵,病源是對民營企業家極之不利的經濟結構。
民營企業家須面對一個處處受壓的經營環境,最明顯的壓力來自地方政府。相對地方政府的極權管治,中央政府猶如一個北歐民主政府。地方政府緊控地方上所有事宜,從民生到經濟到法律,完全體現山高皇帝遠的效應。地方政府要支持一間民企,可隨時動用和調配地方資源,包括直接批予合同、安排銀行貸款、修改條例等,務求令民企成功。相反,地方政府想打垮一間民企,是易如反掌。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可以是民企的最佳朋友,也可以是最大敵人,民營企業家在鋼線上行走,一步一驚心。我看過一個數據,民營企業家過半工作時間用在應付政府官員,包括開會、飲食娛樂、出差遊埠等。
即使民營企業家得到地方政府支持,亦不代表一定可以成功,因為仍須面對國家政策。直接一點,國家政策歧視民營企業家,這種歧視自共產黨建黨以來一直未變過。共產黨對民營企業家一直懷有戒心,視他們為培養另一政治勢力的溫床,所以必須要緊盯民營企業家的一舉一動。民營企業家也有自知之明,一方面與共產黨保持密切關係,不時提醒自己伴君如伴虎,要盡量保持低調。每年傳媒選出內地富豪榜,都傳出有內地富豪跟傳媒爭執,問題不是民營企業家想上榜而上不到,而是不想上榜而上了,這是內地商界另一奇景。「民營企業家」這詞語本身已是十分精警,取名為國為民的「民營」,而不是危機四伏的「私營」,可見民營企業家事事小心翼翼。
《金融時報》記者RichardMcGregor最近出版《TheParty:TheSecretWorldofChina'sCommunistRulers》,可讀性非常高,他講述2008年北京破天荒邀請35位全國最頂尖民營企業家,出席中共中央黨校會議,象徵着共產黨跟民營企業家的友善關係,但在重要時刻,中央政府不忘提醒這些民營企業家,他們不是親生仔。作者指,在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一個重要演說的時候,政府官員和國企高層手執一份講詞,而民營企業家不獲派講詞,並被提醒不能夠寫筆記。中央政府一方面對民營企業家釋放善意,一方面警惕他們要清楚自己身在何處。
內地大部份行業由國企掌控,例如金融、能源、重工業等,民企在這些行業要打出名堂,要面對國企的勢力。表面看,國企架構複雜、管理層欠問責文化、生產力偏低、盈利能力不強,民企大有機會乘虛而入,搶去國企的市場,但事實並非如此,原因是遊戲規則不利民企。談具體遊戲規則不容易,因為只要國企喜歡,所謂遊戲規則隨國企所欲,民企只能站在場邊看。國企和民企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雙方各不相讓,這場角力從開始已是不公平。

第二三代民營企業家或不存在

民營企業家要在一個扭曲的市場結構中營運,一時要面對地方政府的無理苛求,一時要面對國企的強橫手段,早已筋疲力盡。在一個介乎政府主導和市場經濟的環境,人治比法治重要,黑與白,正與邪,只差一線。民營企業家的強項就是靈活走位,抓住市場失衡的漏洞變成經營策略。民營企業家活在法律邊緣,貪污腐敗是例行公事,代表着必然的營運成本。西方人對貪污腐敗大驚小怪,民營企業家會反問:有其他可行的解決辦法嗎?
我接觸過民企的數據,民企在5年之內倒閉率逾八成。對此數據,我不覺得出奇,在這種環境下,成功是例外。因此,我形容成功的民營企業家為人中之龍,並不誇張,這些人除了擁有成功企業家的基本因素,也具梟雄本色。民營企業家視冒險為例行公事,越險越要冒,越冒要越再冒,他們的成功路是越過一個又一個的風險,過了一關又一關。民營企業家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他們自知成功是僥倖,從頭再做一次未必有這般好運。這自知之明也解釋了他們渴望把子女送往外國讀書的心態──千萬不要學我。民營企業家對下一代的期望,是打好根基,要正當地靠自己的實力,不要依賴這不能預測的畸形制度,因此「第二、三代民營企業家」可能是不會存在的名詞。
活在邊緣並不浪漫,因為要面對不斷的難題,最近內地全面收緊銀根,從中央到地方都感受到錢荒之苦。民企一直處於資金緊絀的環境,魔術師般5個蓋去蓋10個煲,遇上鬧錢荒更是雪上加霜。大部份民營企業家須時刻面對錯綜複雜的債務,企業發展猶如一場又一場的生死競賽,正常商業行為變成危機四伏的豪賭。

心理素質再強 敵不過資金鏈斷裂

在資金問題上,國企最後可面懵懵伸手問阿爺攞錢,民企只有靠自己。面對困境,民營企業家有的是無奈,不停跟明知是魔鬼的政府權力合作,一再泥足深陷,然後進一步鋌而走險,走向更偏鋒,成功過關的話,捏一把汗,喝一大口啤酒,暗叫好彩;不成功過關的話,賠上的代價可能非常昂貴。
內地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不正常的經濟現象,每當遇上風浪,不正常現象會加倍嚴重。民營企業家自殺率高,不是他們心理質素弱,相反,是心理質素強的人才能出人頭地,但他們怎強也強不過內地的畸形經濟結構遇上資金鏈斷裂。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