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領導人退出政治舞台後,往往退而不休,仍會在政壇繼續發揮「餘熱」,所以很少寫回憶錄。外國的退下就真的離去了,所以要趁公眾還沒有忘記他們之前出回憶錄好發揮他們剩餘的影響力,並為自己主政期間一些有爭議的施政解釋辯護。但這些回憶錄大都有為自己「護短」之嫌,書評界好評不多。去年九月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出版他的回憶錄《AJourney》,英美媒體對此書幾乎找不到正面評價。反而布殊在主政後期,雖然民望低於貝理雅的首相後期,他的書卻好評如潮。原因大概是布殊的誠實和對民主自由的信念堅定,包括他為人詬病的牛仔作風。
我最欣賞他在任期間到捷克這發表演講中的一段話,他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掌權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裏向你們講話。」他又提到這個籠子四周,插着五根欄杆,那就是:選票、言論自由、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和三權分立。
大陸網民對布殊的《抉擇時刻》的感言中,有一段說:「我想起了法國和俄國革命。革命的軌跡一樣:人民掌權,承諾實現某些理想。一旦他們鞏固了權力,有些人就開始濫用權力,拋棄曾經有的信念,摧殘同胞。似乎人類患有某種痼疾,這種病不斷地使人類遭受痛苦。布殊書中的冷靜思考加深了我的信念:經濟、政治和宗教的自由是管理社會的唯一公平和有效的方式。」這段話針對的其實是中國政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