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署研發 循環再用綠化海泥

房署研發 循環再用綠化海泥

【本報訊】以往建築地盤挖掘地基,挖出的地下海泥質地「軟滑」無法重用,大多運往堆填區或卸泥區棄置。房屋署近日研發出綠化海泥,混合沙土與英泥後,承托力媲美正常土壤,可循環再用,並可省回數以百萬元計的運輸及棄置費用。
啟德1A地盤共有六座新建公屋,面積3.47公頃,挖掘出的海泥達1.2萬立方米,相等於五個奧運會標準泳池。綠化海泥的原創者、房屋署結構工程師梁伯偉表示,海泥質地幼細、柔軟,以往不許用作建築,只運往堆填區或海上卸泥區棄置,「用泥頭車運走,起碼要來回3,000次」。
梁伯偉3年前開始構思「改造」海泥,今年研發成功,用最少的英泥與最多的海泥,即80%海泥、5%英泥加15%沙土,利用挖泥機在貨斗拌和,即可造出承托力與一般沙土無異的「綠化海泥」,填滿地基旁的罅隙。

啟德1A地盤採用

綠化海泥只會日益硬化,因此不用擔心出現沉降的問題。有關的做法更可省下每立方米250元的棄置費,以啟德1A地盤為例,加上運輸費,共節省約400萬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