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拍賣國債前後的敏感期間,突披露與中投公司接觸的始末,但中方又不肯正面回應,難免令外界覺得只是意大利單方面打開口牌,而中國則不願上當。
事實上,意大利現時公共債務規模為1.9萬億歐元,據估計中國持有約4%,而且中國早以不斷向外聲稱會繼續支持歐元區資產,故中、意雙方有適量的溝通實屬合理。
不過,市場對昨日傳聞最大的質疑,始終是中方未有正面回應。有分析員指,全世界都知道現時歐債問題有多惡劣,中國亦不例外,故為何中國會在現階段接火棒那麼愚蠢?另一方面,意大利是南歐最大市場,與葡萄牙及希臘規模不能相提並論,就算中國出手亦未必能起即時作用。最重要的是,連德國及瑞士都不大感興趣的意大利債券,無寶不落的中國又會否那麼不智,去盲目托市呢?
有好記性的分析員昨日即時引用8月初意大利財長特雷蒙蒂在亞洲路演後的講話,指亞洲有投資者曾問及「為何要我們去買歐央行都不買的債券?(當時歐央行尚未重啟買債計劃)」足證亞洲投資者其實不太願意買歐債。
情願戰略入股歐企
當然,以中國一貫的想法,增購歐元資產來平衡美元佔中國外滙儲備最大比重的態度一直未變,不過中國瞄準的未必是歐元區成員的債券,而是真正戰略入股歐洲重要企業,就如傳聞中意大利的石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