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大銀行應怎樣炒人? - 胡孟青

青心直說:大銀行應怎樣炒人? - 胡孟青

作為滙豐股東的香港人(再申報:我不是股東),感覺會十分矛盾。香港人對滙豐有太多不必要的情意結,且已經近乎盲目溺愛的程度,故此,才會對今次滙豐香港史上大規模裁員感到相當討厭。
另一方面,以股東身份分析,同時又或少許同意管理層的舉動,因為信佢可以盡快提升股本回報。觀察管理層5月發佈之策略定位及近日之舉動,同樣盡顯矛盾。
犧牲員工取悅股東,已經是全球金融機構的短期急就章策略,屬企管之下策。有留意的話,跨國金融機構自從5月份開始,已經紛紛展開裁員人數數字大比拼,你說炒2萬人,我便炒3萬人。

金融機構底牌盡露

出現這種情況,就是金融機構底牌已盡露,最快最有力去向投資者證明削減成本以提升回報的決心,只剩下鬥炒人的最後一道板斧。
《金融時報》幾篇文章,論及銀行業重整定位,可讀性強。如果要劃分階段,08、09年,金融業處於大舉撇賬期;之後,近一年再出現錯估形勢,再度擴張。今年第二季起,整個金融業似乎才剛好再度展開收縮階段。
之前曾於另文提及,現代金融業營運模式下,集團總裁的核心價值及功能大減。
撇除裁減3000本港員工,如果傳媒報道無錯,滙豐向負責賺錢的各業務單位賦予更大權力,從而簡化架構,的確行出了正確一步。
既然行出這一步,滙豐大可索性一併廢除地區及各個不同市場的行政總裁職位,只保留一個非執行主席人選充當代言人,我估計節省到的薪酬福利金額,就算打個折扣,亦可以令更多需要現有職位養家的中低層員工,能夠保得住飯碗。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