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EO一席話】滙豐大削本港3000職位,香港一哥又突然呈辭,引起社會譁然,金管局亦罕有發聲明,關注該行壓縮後勤部門對營運風險的影響。滙豐亞太行政總裁王冬勝接受訪問時強調,精簡計劃「絕不會影響該行營運操作以至出現系統性風險」,當削職行動落實到相關部門,並牽涉具體人數及職位時,將知會金管局並保持溝通。
記者:劉美儀
對於集團進行業務架構改組,實施營運模式標準化(standardizationofoperatingmodel),王冬勝重申不會導致地區行政總裁(CEO)被削權,目的是強化集團環球業務主管,與各個市場行政管理層,在業務發展及成本控制上,達致一體化協調效益,不會「每個國家各有各做」,自行拓展某項業務,造成資源重叠結果。
地區CEO不會被削權
儘管受《銀行業條例》第120條《公事保密》的限制,金管局上周五仍主動發聲明,要求滙豐就削職的安排提供更多資料,尤以精簡計劃對該行風險監控及合規職能等影響。
王冬勝指,曾與金管局方面會面,理解該局作為監管機構,對精簡計劃下,特別是風險管理、法規審計、財務等相關後勤部門影響,倍加關注。
裁員進度與金管局溝通
他已承諾,當削職工程進展至相關部門時,牽涉職位及受影響人數,知會該局並保持溝通。
滙控(005)行政總裁歐智華,上周二透過內聯網發出通知,指未來集團的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RBWM)、商業銀行業務(CMB)等,亦會效法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GMB)的營運架構,在制訂業務策略、系統運用及資源調配上,由環球業務主管啟動。
就集團推行營運標準化模式,王冬勝不認為,包括他在內的地區行政總裁職權,因此削減,重申此舉是避免各地區自行制訂業務計劃,未達經濟規模效益。由於地區大班須對損益賬問責,故其職能不單止與監管當局及市場等對外溝通,亦要確保各環球業務部推行的計劃,在地區市場能落實及符合目標效益。他說亞太區現已奉行有關模式,故完全不受影響。
僅短暫打擊員工士氣
自言銀行家生涯中,曾經歷多次處理「瘦身」的王冬勝,理解有關行動造成的痛楚,短時期內,亦難免對員工士氣存在影響,但重要是維持對客戶優秀服務,及在精簡架構下,銀行步入新發展台階。對於外界批評,他說削職瘦身永遠是「沒有贏家的局面」(nowinsituation),很難判斷甚麼時候進行才最恰當,但管理層若不居安思危,亦會被詬病「後知後覺」。
本港通脹持續飆升,外圍窘境及監管標準,令過去兩年滙豐香港支出超過收入,分別為19%及13%,聯滙制度下本港加息無望,收支差距只會進一步惡化,壓縮臃腫架構是企業生存下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