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下有對策」是商界求生秘笈。內地銀行口中承諾支持中央政策,會扶持中小企,但骨子裏,借就是借,但貸款人是國企,然後由國企以高息借予中小企,好一場「一家便宜兩家着」的遊戲。此借力支持中小企之舉,表面上令中國的銀行一直保持「雙降」(指不良貸款與不良貸款比率),實際上只是瞞上欺下行為,銀行與國企間產生虛假交易。
國企獲款後 貸予中小企
一名商業銀行高層化名為李華,向內地《中國經營報》記者披露銀行如何監守自盜地曲線向中小企借出高息貸款,國企為賺高息,甘作銀行與中小企的貸款「中轉站」。
值得留意的是,銀行此曲線借貸,其中產生虛假交易,因為人民銀行在09年時,頒佈《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超過一定限額的人民幣大額貸款,銀行要把資金打入借款人交易的賬戶,而不是直接打給借款人。
換言之,銀行要向國企貸出大額貸款,該國企要有交易的賬戶,但國企只欲從銀行取得貸款,然後再以高息貸予中小企。某大型國企的財務總監亦化名劉敏向記者透露,通過虛構交易或合同的方式,資金在幾間公司之間繞一個圈子,就能順利回到借款人的賬戶。當然,有些國企不一定將資金轉借,他們會將之用作投資。
有些國企或企業索性用承兌滙票、信用證等取得「高利貸」資金。銀行之願意與企業同流合污,為的是利潤高兼不需要冒險。在信貸嚴控的背景下,各大銀行為避免風險,紛紛將放貸目標集中在大型國企身上,因銀行十分明白這些大型國企一方面不會賴賬,一方面即使放貸出現風險,追究責任起來,相比放貸予中小企業往往不會太重。
事實上,有些沒有道德的銀行管理層,明知貸款是「借上借」,便要求企業將貸款留在銀行,然後再申請相同金額的貸款借予有需要人,此舉令銀行在無風無浪下賺多一次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