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大行報告太多,高盛最新一份推介滙控(005)的報告,令人看得甚惡心。這間美資大行,自從星級分析員羅慕斯離隊後,對滙控的投資立場亦明顯由審慎轉為樂觀。
我從未有懷疑過歐智華的能力,其上任後大刀闊斧作風,已令人目瞪口呆。分析銀行股,主要從股價對賬面值及派息水平來判斷,亦正如高盛所指按上述指標,滙控是相當「抵買」。但不要忘記,市場總會有一批絕頂聰明的投資者,如果滙控價值吸引,股價老早穩守70元甚至更高。
高盛「硬銷」滙控不是問題,最大弊病在於透過將歐智華神化,去令目前表面吸引的估值及相對穩健的資產負債等賣點,被進一步合理化,兼且向投資者輸出不必要的幻想。
神化歐智華有誤導性
大行報告要有立場,但也要建基於數字分析,及對宏觀經營環境的解讀,而絕非像高盛般過份側重於人性化元素。傳媒當日形容歐智華有前朝浦偉士的影子,可以視為人物掃描的軟性稿件。但高盛套用於分析報告,主觀地將歐智華形容為浦偉士化身,再用大量數據堆砌比較,是有其誤導性。
高盛假設了歐智華等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浦偉士,所以相信滙控會重拾昔日光輝。高盛列舉出自1985至1997年,浦大班任內股價累積回報10.54倍,遠遠跑贏大市。而浦偉士引退後的1997至2010年,滙控股價合共回報只有36%。那麼,信歐智華有浦偉士的能力與遠見,是否就等於股價會升?
現實歸現實,浦偉士年代的滙控處擴張期,集團向外併購,由小變大。但現在滙控處重組收縮階段,再收購會受資產負債表限制,自然增長亦被經營環境影響。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滙控光環,恐怕一段時間內要成為歷史。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