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比死人。
被比死的,地域何嘗不是?
紐約幾威幾威,站到巴黎一旁還是欠了好幾條肋骨。
老紐約活地阿倫導遊巴黎,模式是老橋《安妮荷爾》、《曼哈頓》;還是很具看頭,值睇指數沒4粒星也有3星半。然而中間缺乏了啥什麼?
為什麼《情迷巴塞隆那》隔山打牛氣味沒有這麼濃烈?
分別在於阿倫帶着紐約人的心情面對巴塞隆那得以平起平坐,以平常心入座。但巴黎?
縱使今非昔比,雜色紛陳:中東的,北非的,西非的,東歐的,溫州的,福州的,印支半島的……新移民冲淡了我們下意識的巴黎味。事實是,不少居住巴黎、倫敦、紐約等等都會外鄉人始終難脫自覺矮了一截,母國如何盛世?歐洲美國經濟一塌糊塗,仍然脫不了二等公民,五四運動年代心理帶着胎盤以既羨慕又半驚半喜的心情作異鄉人。
他是他,你是你,比不了。
巴黎是巴黎,紐約是紐約,如何調換?
阿倫雖然夫子自道:活在當下。感情上,巴黎始終高城一等。
在紐約,海明威、費滋傑羅是豐碑;轉個碼頭去巴黎,身份跟活地相同;戀慕巴黎的異鄉人,不分高低並排。就是畢卡索、達利、布紐爾、ManRay、GertrudeStein、ColePorter、JosephineBaker甚至梵高(並未戲中出現)同樣來自四方八面,放下驕傲與ego在夜巴黎共玩樂嬉戲。一個富魅力的城市必須擁有這份吸引外邦人停下的能量;不是亞非拉同志而是有才有貌,就是無才也須生就一張叫當地環境不被污染的好看面孔。反正聚散遊戲一場,唔用得;睇得也是一份貢獻。
戲中人物眾多,好玩是:除卻前名模,創作歌手,原籍意大利,當今法國第一夫人CarlaBruni(不愛加上她總統老公的匈牙利猶太姓氏)之外,沒有一個參出巴黎氣氛!就是影后MarionCotillard也很稱職,演好一名外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