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央行上周宣佈與歐元掛鈎前的幾分鐘,金價已於每盎斯1920美元新高附近,開始掉頭回落近50美元,隨後一天在亞洲時段的靜市中,金價又突然於兩分鐘內下跌60美元,有市場人士指兩天的行動反映有歐美央行干預金市,以防避險資金一窩蜂地由瑞郎湧入黃金,筆者亦認為這看法十分合理。
事實上,美歐央行於過去10年一直有間歇性地干預金價升勢,因為金價上升即反映紙幣價格下跌,隨着黃金於過去一個月,先後兌所有主要貨幣均創出新高,整個紙幣制度正面臨信心危機,其中債台高築的歐美貨幣更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若歐美債務危機越演越烈,筆者不排除七大工業國(G7)有一天會公然於市場上干預金價。至於成效則預期會比G7干預日圓的成效更小。執筆時美元兌日圓為77.5,剛好是G7於日本311地震後出手干預前的水平。
為甚麼干預金價的成效會更小?因為G7都不敢大手減持黃金,他們知道黃金是用來解決國家債務危機的最後一着;不但如此,所有新興大國都明白此道理,所以自金融海嘯以來各國都一直默默地增持。
那麼金價是否已出現泡沫?在過去3年,幾乎金價每上升200美元,筆者都會聽到如此的質疑。其實並不是所有於短時間內出現驚人升幅的東西都一定是有泡沫的。例如,希臘一年期債息於短短12個月內,由10厘升至90厘,難道又是泡沫嗎?很多時,市場價格的升跌,是要向我們表達一些重要的訊息。
避險需求大於炒作
過去30年,金價上升近4倍,似乎頗為驚人,但同期美國總負債卻由0.9萬億美元升至15萬億美元,升幅14倍。若說金價出現泡沫,那麼美債豈不是超級泡沫?實際上,當前金價的升勢就是要告訴我們,美歐的債務危機將不會無止境地延續下去,而終局將只會有幾個可能,包括:(1)多年的緊縮措施換來多年的衰退;(2)債務重組及違約;(3)持續印鈔及貨幣貶值;(4)戰爭。
現時持有黃金及相關投資工具,主旨並不是投資而是保險。央行干預金市只會趕走那些利用高槓桿的炒家,剩下來的將會是越來越多願意增持真金白銀的大小買家。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