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新聞記者黛布拉.布魯姆所著《獵魂者》,在第二章「勇者無畏故不信」末尾寫道:「一八七一年十二月的一個夜晚,邁爾斯和西季維克走在劍橋校園裏,天氣十分寒冷,空氣很清新,卻也如冰水般刺骨。頭頂上,星星密佈,無數小小的銀色閃點看來如此遙遠,如此不可觸及。」
邁爾斯和西季維克是誰?
西季維克全名為亨利.西季維克,一八三八年出生於牧師之家,在這個家族中,供奉神職被視作正途,至最高位的是一位表兄,愛德華.懷特.本森,後來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要知道坎特伯雷是英格蘭大教區,其主教為全英格蘭的首主教,公認的高級主教。在上文所記述的那個夜晚時,西季維克任教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古典文學系,正致力寫作《倫理學法則》。費雷德里克.邁爾斯則是西季維克的學生,出生於一八四三年,同樣是在牧師之家,是個神童,五歲寫下佈道文,十七歲進劍橋大學。這一對年僅相差五歲的師生將在一八八二年,再加上一位埃德蒙.蓋尼先生,組建「英國靈魂與精神研究學會」。埃德蒙.蓋尼於一八四七年出生英格蘭上流社會,多少是將學習當作高貴的消遣,於是選擇進劍橋攻讀法律和哲學。
「英國靈魂與精神研究學會」第一屆主席為西季維克;邁爾斯和蓋尼負責研究靈異幻象;威廉.巴雷特主導「意念傳遞研究分會」;諾拉.西季維克──顧名思義,她是西季維克的妻子,具有數學天賦,身為統計學家,被任命負責調查鬼魂。在此人事安排中,還需要對威廉.巴雷特說幾句。威廉.巴雷特,生於一八四四年,都柏林皇家科學學院的教授,研究項目為鐵合金的電磁性,曾經在一八七四年英國科學會主席約翰.廷德爾的實驗室工作,可想而知,巴雷特進入靈學界激起了導師何等樣的憤怒,約翰.廷德爾的憤怒代表着整個正統科學界的反應。
那是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標誌性的事件大約可說是一八五九年,查爾斯.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挑戰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引起科學與宗教的大論爭,其中最著名的一場舌戰發生在一八六○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與牛津地區大主教之間。與此同時,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創立了現代微生物學,發明巴氏殺菌法;瑞典化學家阿爾弗烈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發明炸藥;美國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電燈;……一項項新發現證明着世界的物質性,猶如水落石出,隱在未明中的存在顯現實體,那全是可觸摸可感受而且可解釋的,人類的認知大大地進步了,稱得上是啟蒙。然而,另一種懷疑悄然降臨,那就是當一切存在全被證實來自於物理法則,人們是更幸福了還是不夠幸福?由於西季維克出身的宗教背景,他天然傾向於相信存在着更高的意志,使人心生敬畏,從而能夠約束行為,這便是道德的緣由吧。他追崇並以承繼的先師康德,描繪引發敬畏之心的說法是:「頭頂滿天星斗,及其內含的道德法則。」在親手組建的「英國靈魂與精神研究學會」裏,西季維克負責的始終是務虛的部份,也就是理論建設,這可見出他對「研究學會」寄予的希望,希望能夠提供給他材料,證明在實有的同時,還有一個無形的空間。在唯物主義的大時代裏,勿管信不信的,人們全都服從一條原則,就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倘若承認烏有之鄉,那就是倒退。
再來看看「研究學會」組建之開初,主創者幾乎平分為兩部份人:一是具有宗教背景的人文學家,比如西季維克,邁爾斯;二是科學家,比如巴雷特,諾拉,還有諾拉的姐夫,著名物理學家瑞利勳爵,化學家威廉.克魯克斯,達爾文《進化論》合著人、自然主義者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等等。頗有意味的是,有一大幫作家跟進,比如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英國桂冠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他在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五九年關於繪畫、建築、設計的演講,以《藝術十講》為書名,於二○○八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愛麗斯漫遊奇境》的作者查爾斯.道奇森;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弗吉尼亞.伍爾芙的父親萊斯利.史蒂芬──《英國傳記大辭典》編輯之一,等下一個世紀開始,將會以這個家庭為中心而輻射形成著名的布魯姆斯伯里集團……我想,這三種人群其實代表着三種不同的願望:科學家追求真相;哲學家企圖在實證世界內再建設一套精神體系,以抵制道德虛無主義;文學家總是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物,他們本來就生活在虛擬中,靈學研究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與想像力不謀而合。
「英國靈魂與精神研究學會」成立之後半年的光景,一八八二年深秋,一個美國人來到倫敦,他就是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教授。威廉.詹姆斯醫學出身,然後專攻心理學,幾乎是與英國劍橋那撥靈學研究者同時,他也開始對超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從《獵魂者》的描寫來看,詹姆斯的家庭令人想到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小說《坎特維爾鬼魂》。新任的美國公使來到英國,住進歷史悠久的坎特維爾莊園,和許多老宅子一樣,莊園裏陰氣森森,出沒着一個寃鬼。始料不及的是,鬼魂留下的血迹,被這家的兒子用平克頓牌的去污劑擦拭一淨;受鬼魂驚嚇隨時要昏厥的老管家太太,公使以索賠的法律手段治好了她的神經衰弱症;每每在夜間響起的鎖鏈鐐銬聲,來自新大陸的房客贈送給一瓶旭日牌潤滑油;至於時不時的淒厲慘笑,則輪到公使夫人出馬了,她開出的是一服腸胃藥,專對付消化不良引起的打嗝……總之,這古老鬼魂的所有伎倆都在美國人新派的物質主義跟前失效。老詹姆斯就是一個富有的持無神論觀念的美國人,糾纏他不放的不是「坎特維爾」勳爵莊園裏那個老衰鬼,而是生於一六八八年,死於一七七二年的瑞典人史威登堡。這位北歐金屬技師,做過艾薩克.牛頓和埃德蒙.哈雷的學生,前者發現著名的牛頓定律,後者的名字則用來命名一顆衞星。而正當人生飛黃騰達時候,卻放棄科學事業,走入虛枉的類似邪教的信仰世界。他聲稱要重新詮釋《聖經》,自稱上帝委以先知的使命。然而,老詹姆斯遠不如那個美國公使幸運,能夠輕鬆將鬼魅搞定,少年時遭遇一場不測而導致終身殘疾,儘管只是出自魯莽的淘氣,可卻讓他體味到命運的無常,史威登堡大約就是在這背景下引入生活,具體表現為「不可預知性」的人生觀念,它使詹姆斯一家都處在動盪不安的情緒裏。這種粗糙簡單的結論到了威廉.詹姆斯,經過科學和人文教育的陶冶提煉,深刻為一種世界觀。這世界觀就是史威登堡的對應理論,用《獵魂者》裏的話說──「在這個世上的物質生活和靈魂世界之間存在切實關聯,有不可見的線索將兩個世界的居住者們扣在一起。」
當威廉.詹姆斯來到英國,住在弟弟亨利.詹姆斯的公寓裏──亨利.詹姆斯作為一個作家的事業,正在崛起之時,可說蒸蒸日上,以後的日子裏,將會寫作一本小說,名叫《螺絲在擰緊》。在現實主義文學史觀裏,它是被納入十八世紀後期的哥特小說流派,而到了現代的文學分類裏,它不折不扣就是一本靈異小說,或者說驚悚小說。但是,倘若了解亨利與威廉這一對詹姆斯兄弟的親緣關係,繼而再了解威廉.詹姆斯的思想探索,以及當時英美科學界所發生的這場邊緣性質的革命性研究,才會明白《螺絲在擰緊》真正意味着甚麼。亨利.詹姆斯有個英國朋友,正是埃德蒙.蓋尼,「英國精神與靈魂研究學會」組建者之一,專負責靈異現象的領域,亨利自然會介紹認識哥哥威廉。這一個邂逅,不僅使兩人彼此找到知音,還將英國和美國兩地的靈魂研究從此聯絡起來。三年以後的一八八五年,「美國靈魂與精神研究學會」成立,與英國研究學會的建制同樣,亦是由正統科學家領銜,擔任會長,那就是天文學家西蒙.紐科姆,是為強調主流科學精神,表明將以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然而,這個想法很快就被證明是過於天真了。西蒙.紐科姆的專業方向是分析測量計算太陽、月球、行星的運動,還有光速和歲差常度,是以精確為要義,而靈魂和精神研究最大的疑問在於採證,一切都是在無形中進行,假定與想像是推論的主要方式。我覺得,細看英國和美國兩個研究學會的成員組合,大約也可見出這兩個民族的不同性格。相對英國學會的人員成份,美國學會中有科學家和哲學家兩部份是沒錯了,但至少從《獵魂者》書中記載,沒看見如英國學會那樣,擁有一個文學群體。看起來,美國要比英國更加純科學,多少有些一根筋,新大陸的人民顯然思想單純。而古老不列顛則比較浪漫,於是更有彈性,能夠變通,在靈魂研究來說,餘地就大得多。就好比王爾德《坎特維爾鬼魂》中描寫的,美國人遠比英國人不信邪,這也預示着,美國學會的工作比英國學會將要經歷更多的挫折。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