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語:滙豐解魅

金融人語:滙豐解魅

面對滙豐香港裁員三千,有人訴諸感情因素,細數香港人多年來如何對滙豐不離不棄的歷史,要負心郎回頭是岸。相反也有人為獅子銀行辯解,稱其已是環球銀行,面對環球競爭壓力,裁員是無可奈何,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
也許我哋不用講心,只講金,搞清楚滙豐與香港的利害關係,就會看到滙豐大裁員,犧牲在香港的企業聲譽和增長潛力,是愚不可及的事情。

滙豐是一家環球銀行?

滙豐自許「環球金融,地方智慧」,但以成績論,它僅在香港、英國和少數亞洲國家擁有地方智慧,能夠成為市場領導者。在其他絕大部份市場,滙豐的市場佔有率低,大部份五甲不入,完全沒有在香港般的競爭優勢。
由於在全球87個國家/地區有業務,滙豐與花旗等少數幾家銀行一樣,予人有廣泛環球業務的印象。實情是,一如《金融時報》早前的講法,滙豐只是一家「香港+倫敦」銀行,客戶貸款集中在這兩個市場,盈利大部份也是由港、英兩地貢獻,兩地合共佔去一半至六成以上利潤,而且以香港的貢獻更大,長期是滙豐的最大盈利來源。
滙豐在香港以外地區的表現,近年乏善足陳,美國固然不用說,管理層寄予厚望的新興市場,滙豐的市場份額其實也不斷下滑。《經濟學人》數月前以盈利計算全球銀行在新興市場的佔有率,滙豐佔比由05年近10%,降至去年僅逾5%,在多個主要市場,滙豐根本鬥不過地頭蟲。印度本土銀行越來越覺得滙豐根本不是對手,巴西同業也開始不把滙豐放在眼內,至於俄羅斯,滙豐更已放棄,賣掉業務。
以存款和貸款量計,滙豐在香港擁有逾三成市場,但在其他亞太區市場,滙豐的市場份額少得可憐。由於歷史原因,滙豐在新加坡還有約一成市場,馬來西亞約有4%,然而在印度、韓國、台灣、澳洲等地,均只有約1%的份額,無任何競爭優勢可言。

香港貢獻今非昔比?

「凡是與中國貿易沒有直接聯繫的地方,不管前景多麼好,也不宜把銀行的業務伸到那裏去。」這是《滙豐金融帝國》一書中,引述滙豐董事會1884年說的話。雖然在金融全球化的今日,這種說法可能太過「地方智慧」,但不容否認有一定道理。
滙豐過去10年東征西討,矢志成為一家環球銀行,成績雖然有目共睹,代價亦不菲。尤其收購美國融資業務Household一役,不但一度令獅子垂危,而且後遺症延續至今。反而中港及亞洲區業務,底子深厚,即使歷經沙士及亞洲金融風暴,仍然是銀行的主要盈利及資本貢獻來源,默默支持着滙豐向外擴展。
粗略估計過去5年滙豐香港合共股東應佔盈利2500億港元,當中逾半約1300億元上繳母公司,僅約900多億元留作自己資本。滙豐香港的資本增長,主要靠其他途徑如物業增值或發行優先股集資得來。母公司滙豐控股得到這些派息,便可以充實資本,又或作為收購其他業務的彈藥。沒有香港及亞洲區的業務及現

滙豐在中國拿了甚麼着數?

香港對滙豐的貢獻,不單在於是盈利支柱。香港的人才如何助其開拓中國市場,不用多說,滙豐得以在中國大陸這個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獲得比花旗等競爭對手更多着數,也全賴它在香港的市場地位。
中國在開放金融市場的過程中,一直小心翼翼,不容主要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主要權益,落入外資手上,惟獨是滙豐獲得厚愛,得到兩個其他外資夢寐以求的機會。其一是2002年獲准入股中國第二大保險公司平安保險(2318)一成權益,其後更可以繼續增持,高峯時持股兩成,經過平保配股攤薄後,目前仍然持股16%,是最大單一股東。
其二是2004年斥10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3328),成為第二大股東兼唯一外資股東,是當時外資在內地金融機構的最大一筆投資。交行2005年上市時,滙豐更獲承諾一旦監管許可,日後可以增持股權至四成,即有機會成為最大單一股東。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外最具規模的交行,當年為何選中滙豐,有外資銀行的中國主管說:「滙豐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重大的業務利益,肯定是主要原因。它讓中國政府較為放心。」
沒有香港,滙豐哪來中國市場?

滙豐。香港情?

在殖民地時代,很流行這樣的說法:「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滙豐和港督,排名不分先後。」其實這樣講,或許仍低估了滙豐曾經在港叱咤風雲的影響力。
1988年之前,滙豐仍扮演香港的準中央銀行角色,這局面要到1993年金管局成立才叫作完全打破。
滙豐前主席沈弼,便曾經身兼馬會主席、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控制香港的金融命脈之餘,對政府的施政有莫大的影響力,堪稱當時的金融霸權。
難怪當時有一位銀行家說:「在香港,你要照滙豐的規則玩遊戲,否則便無從玩起,他們供應球、球場、球證,甚至競爭對手。」
滙豐在港擁有的無上特權,卻未有令其扎根香港,相反,出於政治風險的考慮,它於1990年決定遷冊至倫敦,並將總部一併移走。
這些年來,滙豐的影響力雖然在中資銀行坐大後有所淡化,但仍然起行業的領頭羊作用,好像季度業績報告,港交所便諮詢了近10年,但仍然不見蹤影,雖然說華資富豪的反對是最大阻力,但缺乏滙豐的支持,肯定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雖然滙豐早已淪為利益計算的機器,但香港散戶對這隻大象始終不離不棄。在金融海嘯中,滙豐差點被收購回來的美國業務弄得人仰馬翻,要於2009年推出千億世紀供股撲水自救,該次供股因為兵荒馬亂而出現認購不足,但香港股東的認購比例,仍然高於整體水平,證明港人對滙豐仍有種執着的情誼,可說是美麗的誤會。
最近,市傳滙豐有意把總部重新搬回香港,港人不宜以太浪漫的眼光看待這次回歸。說到底,它也是為了避免英國較嚴厲的銀行監管,以及着眼內地的發展,談不上對香港有甚麼感情。

殺雞取卵為不智

說了這許多,其實想說的是,香港仍然是滙豐的搖錢樹,滙豐或者視香港為版圖中的一塊,與亞洲其他地區或歐美的業務沒有兩樣,但這一塊仍然充滿潛力及增長,而且是滙豐維持健康的養份所在。即使滙豐唔再同港人講感情,純粹利益計算,滙豐也不宜把金蛋榨乾榨淨,為了蠅頭小利而犧牲長遠利益。今次的「攞你命三千」裁員行動,實在有檢討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