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二,政府拍賣將軍澳住宅地皮,開價雖低,但仍然未能夠刺激拍賣氣氛。其實,類似的冷淡氣氛,在近期拍賣場上並不罕見。無獨有偶,筆者最近聽到一則傳聞,金管局對銀行放出貸款的要求嚴謹了,無論是向發展商借出項目發展資金,抑或是向一般業主借出按揭貸款。
發展商投地變謹慎
《巴塞爾III》對流動性覆蓋比率的新規定,要求銀行持有足夠價值可變現資產,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擠提危機,迫使銀行大幅削減對個人及企業的放貸。另一方面,本港銀行較早前大量向內地企業貸款,令資金流到了內地,變相抽乾本地水源。銀行既要面對《巴塞爾III》的資本要求,又因之前放水太多,令貸款業務增長空間受限制,所以現時銀行收緊信貸亦無可厚非。
而且不但本地銀行面對資金緊絀的問題,歐美債務危機,外資銀行在港的分行,亦需要預備資金,以便有需要時可以「班資回朝」。
發展商財力無論有多雄厚,但發展一個項目涉及的資金不少,何況發展商一般不只一個項目在手,加上成本效益,故項目融資對發展商來說,成為很重要的考慮因素。筆者常說,地產樓市能否蓬勃,「水源」是關鍵。在不一定取得項目融資的情況下,發展商投地變得謹慎,甚至意欲減退,並非沒有原因。中秋將至,看來樓市步入冬季之期亦不遠。
不過,話說回頭,在銀行水緊的時候,正是「CashisKing」,資金充裕的發展商,在此時若可趁機低價買入地皮,難保日後沒有好的回報。
文: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