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房正處缺水年代,部份已因金融海嘯而式微的融資渠道,再度為發展商重用,即使受到外管局限制,甚至外資撤資風險,但仍無礙發展商引入外資房地產基金。有業內人士直言,部份發展商視現時為拿地好時機,多一個融資渠道不失為一件好事。
記者:張活儀
從發展商而言,於07年內房市場暢旺之時,發展商不愁項目銷售,一直與外資基金有合作的DTZ戴德梁行,其高級董事兼投資部中國區聯席主管葉國平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當時即使外資基金有錢,發展商亦無意與其他人分享利潤。」但今時不同往日,「限購、貸款困難,今日發展商的融資需求大增。」
外管局監管嚴難過關
不過,隨着人民幣升值勢成,配合內地內需概念,環球資金一直磨拳擦掌,希望在內地市場分一杯羮,然而,現有物業似乎對外資基金吸引力不復再,葉國平指出,現有物業回報率由07年約8厘,降至目前只有5厘左右,反觀參與發展中或未發展項目,回報至少20%,明顯有回報上的優勢。
據DTZ於5月份發表的統計數據,去年亞太區房地產交易量已達到1580億美元,今年勢將再升,而去年交易量大增,主要由來自中國及日本的交易量帶動,令亞太地區交易量佔全球46%,首次超過歐洲。
雖然神女有心,襄王亦有夢,但外資進軍內地仍受外管局監管,有外資行分析師指出,外資基金除需要經過外管局關卡外,減持現有項目亦要向有關監管機構申請更改股東結構,過程相對較複雜。故此,上市內房股一般首選引入國內資本,以成立信託方式,將小部份權益售予外資基金。
剛與美國私募基金KKR合作成立基金投資內房項目的遠洋地產(3377),發言人未有評論外管局問題,但指公司與KKR合作是由KKR方面提出,注入的大連項目為種籽項目,未來不會再將現有項目注入基金,故雙方合作將會由選擇土地開始。
內房商多願與港合作
由於初步協議雙方合作年期最長7年,故項目上的選擇將以中短期項目為主。KKR方面則於截稿前未有回覆。
近年來,相較於海外基金,內地發展商顯得更願意與本港發展商合作,其中,遠洋地產合作夥伴,除上述的KKR外,還包括南豐及太古A(019),而恒大(3333)早前就啟東項目與華置(127)合作,合景泰富(1813)於廣州項目則與本港老牌發展商新鴻基地產(016)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