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救貨」手法層出不窮

特稿
「救貨」手法層出不窮

水貨集團疑與羅湖海關勢力人士串通,令水貨可暢通無阻運抵內地,手法層出不窮。一名水客集團資深成員透露,最初方式是「買飛」,藉着獨特標記,如以某超市曾經採用但已絕版的黃色膠袋盛載水貨,關員憑膠袋辨識「自己友」,不會截查。
數年前,羅湖口岸流行「即時通傳」的認人救貨方式。被關員截獲、扣起回鄉卡及貨品等候檢查的水客,只要到入境大堂找「醫生」,對方便會立即把水客的香港身份證號碼以短訊形式發給有關人士,水客被召回關員禁區查貨時,會出奇地獲放生。

監控科無力舉證

另一種歷久不衰的救貨方式就是「偷貨」。「醫生」通常在關員扣貨的櫃位入口流連,與相熟人士打眼色後,對方會背向貨物假裝忙東忙西,甚至行開,此時「醫生」便極速闖入偷走被扣查貨物。
消息人士指出,其實內地海關總署不時會派隸屬監控科的關員「空降」羅湖,美其名是協助同僚,實際上是監察關員有否貪污。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醫生」與勢力人士協商採用的救貨方式,總有藉口可以解脫,例如查貨時不慎走漏眼等,難以舉證入罪。
他續稱,「醫生」贖貨的酬勞達到貨價三分之一,但貨主總樂意支付,「貨主如果每次都交唔齊貨去內地,就唔會再有生意,為保商譽,幾貴都要畀;如果唔出錢贖貨,啲貨雖然可能兩個月後退返香港,但一啲熱門電子產品,到時可能唔值錢,為免夜長夢多,惟有就範」。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