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良心 - 李純恩

便宜良心 - 李純恩

「良心老闆」這個名稱,在報紙上出現的次數漸漸頻密。
縱觀輿論對「良心老闆」的衡量標準,卻十分簡單,就是兩個字:便宜。
一碗粥比人賣得便宜,就是「良心老闆」,一罐汽水比人賣得便宜,就是「良心老闆」。
「良心」的定義如果只是「便宜」,那「良心」也就不貴了。
如果用這樣的邏輯去推論,貨物賣得貴一點的,就是「沒良心老闆」。
「沒良心」是很難聽的稱呼,涉及人格。一個「沒良心」的人,人格是一定有問題的。這幾乎就演變成一個人格判決了。
除非真是不知良心為何物的人,不然是沒有人喜歡給人家說自己「沒有良心」的。那麼,老闆們為了證明自己「也有良心」的話,是不是就要展開一個「良心減價運動」呢?你的貨賣得便宜,我也必須賣得跟你一樣便宜,那就「也有良心」了,甚或,賣得比你更加便宜,我就「更有良心」,在「更有良心」出現之後,之前的「良心」就不稀奇了,甚至轉變為「沒良心」了。於是再反擊,再便宜,奪回「良心」。
社會輿論也推波助瀾,用「便宜」二字來做標準,審判老闆們的良心與人格。從一碗粥一罐汽水,擴展到各行各業,比如,做免費報紙的,就是「良心老闆」,報紙竟然還要賣錢的,就是「沒良心老闆」,做免費報紙同時又兼營收費報紙的,是「良心分裂老闆」──
香港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已經變成這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