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一部鬍子隨口說 - 張大春

張大春:一部鬍子隨口說 - 張大春

中國人對男人的審美觀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跟鬍鬚有關。《北史.牛弘傳》如此敘述:「弘在襁褓,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曰:『此兒當貴,善愛養之。』及長,鬚貌甚偉。」《世說新語》和《太平御覽》都記載了下面這一段話:「劉尹道桓公(溫)鬚如反蝟毛,眼如紫石稜,自是孫仲謀(權)、司馬宣王(懿)一流人物也。」《聊齋誌異.狐夢》也說:「余友畢怡庵,倜儻不群,豪縱自喜;貌豐肥,多髭。」可見要人物長得好,非有一部像樣的鬍子不可。

黃龍眉,字錦棠,一部鬍子從十多歲上留起,長得拖到地上。此人少年時代曾經跟著商賈在江淮之間販貨,一天夜裡,到了京口,碰上一夥強人來打劫。其餘的商賈都給扔進江裡去了,強盜頭子卻摸著黃龍眉這一把鬍子道:「這人鬍子長成這副模樣,不像是個作生意的。」就把他放了。
歷劫餘生,黃龍眉不敢再作行商,改業到衙門裡替人抄寫文書。由於非常勤奮,有那偏遠、卻還算是升遷的職務,會給他調動調動,幾年下來,就升上了古北口的縣尉。
古北口是天子行獵之處,乾隆皇帝秋獵時經過此地,黃龍眉和其它大小官員列隊迎駕,被乾隆看見,當下好奇之心大起,宣進殿去,讓他靠近御座,伸手摸了他的鬍子不說,還要他繞殿走一圈台步,賞給紅綢一匹,大荷包一雙。
後來皇太后知道了,也特意將他召進宮去,一再觀玩,大加賞賜。黃龍眉入京的第二天,就被特授房山縣知縣。赴任之後,連上官都尊敬他──不是尊敬他這個人,而是尊敬他頷下的這一部被皇上、皇太后都玩過的鬍鬚。

有個姓白的巡撫,平常待人苛刻慣了,下屬參見,得俯首屈膝。黃龍眉卻不一樣,仗著龍爪曾經撥裡過的餘威,他硬是掀著鬍子平身參見。白某人懷恨在心,找了個事端參罷黃龍眉的官。他倒也坦然,道:「由鬍子裡得來的官,又打鬍子裡去了,這沒甚麼好抱怨的。」捆起行李,搬出縣衙,雇了輛騾車回鄉。不料,車過武勝關的時候,騾子受了驚嚇,車身翻倒,黃龍眉給顛出車外,長鬍子卻纏繞在車軸上,怎麼掙都掙不脫,咽喉一緊,就勒死在車軸裡了。說是鬍子裡撿來的命,還是要送在鬍子上的。
《百喻經》上記載了這麼一段公案:一位國王,有個親信。此人在一次戰爭中拚命地救出了國王,國王遂許諾他,可以提出任何要求。這位臣子回答說:「大王!我希望大王您在剃鬚子的時候,讓我來剃。」國王說:「如果這件事合你的心意,那就滿你的願吧!」一般解釋《百喻經》這故事,不外是這樣的:這臣子本來可以從國王那兒分半個國家來統治,或者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但是他的願望居然小到給國王剃鬍子。由此而推及修行,以為誦經、禮佛、持咒等種種方便,都是為了達到究竟,體悟人本來具有的心性。

然而,這個故事該從另一面解。國王這親信是聰明的。試想,雄主焉能不雄猜?先差出去寫唐太宗和李勣兩筆。唐太宗病危之際,令李勣出任疊州刺史,並且私下對當時的太子、後來的高宗說:「李勣若立刻赴任,則還能信任;若是遲疑觀望,你立刻就要殺了他。」李勣接到詔書,一眼就看出機關,連家都沒回,隨即出發往疊州去了。回頭再說:《百喻經》上那立下戰功的大臣要是向國王討個甚麼官職或封地來,能長久嗎?相對地,每天都能拿把剃刀架在國王脖子上,這又是何等的寵信?何等的知遇?
今人不大講究鬍鬚的稱謂,一概稱「鬍子」是不對的。髯,頰毛也。是一路從臉頰上往下生出的長毛。與唇上的「髭」、嘴周圍連著鬢角的「鬍」,還有下巴上的「鬚」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