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換肝兩人 染自然環境桿菌

曾換肝兩人 染自然環境桿菌

【本報訊】本港兩名曾進行肝臟移植的女性,感染常於海水或自然環境存在的分枝桿菌,其中一人疑因經常接觸海產而受感染。她們面部及身體多處出現瀰漫性的紅腫、潰爛及膿瘡,要使用抗生素一年才治癒。專家建議市民處理海產時要戴手套。
該兩名女病人在去年4月入院,其中一人50歲,入院前三個月皮膚持續出現紅腫、潰爛、膿瘡及結痂;潰爛位置先於鼻尖出現,然後蔓延至面、雙手、雙臂及右腳。她本身患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曾於07年換肝,同時患糖尿病,一直接受藥物治療。
院方其後抽取她面及左手臂的皮膚組織化驗,兩個月後證實她感染海洋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marinum),要使用多種抗生素一年,全身的膿瘡才消退。該女病人多年前是漁民,並經常接觸及處理海產和海魚,估計因而感染常於海水及海產存在的海洋分枝桿菌。

處理海產宜戴手套

另一名59歲女病人入院前數月,面及身體出現膿瘡、紅腫及潰爛。她曾於02年換肝,並有肥胖及糖尿病。院方從她右臂及背部抽取皮膚組織化驗,四個月後證實她感染嗜血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haemophilum)。她持續一年服用抗生素,膿瘡才消退。有關病例刊登於《臨床微生物期刊》。
參與研究的專家表示,今次是全球首次發現在曾換肝的病人身上,皮膚感染該兩種分枝桿菌。因嗜血分枝桿菌較難化驗,故可能低估實際感染數字;海洋分枝桿菌常存在於海水中,在28至32℃溫度最活躍,故容易留在人的面部及肢體。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海洋分枝桿菌主要是被海產刺傷,或該菌留在皮膚上,伺機入侵人體而感染,再透過患者筋膜蔓延。
曾換肝等長期病患者感染後,病情會較嚴重,最嚴重需要截肢保命;處理海產時宜戴手套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