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住院病人如需要醫療以外的支援,駐院的醫務社工可提供協助,珍姐及彬叔為綜援受助人,社署發言人表示曾有社工跟進珍姐及彬叔個案,惟數年前已結案。該署強調,綜援人士除非有特別需要,社工才會一直跟進個案;而有經濟困難的殘障人士,可透過社工申請資助購買復康及醫療用品,特殊情況下可申請特別護理津貼,聘請照顧員在家中照顧生活起居。
「最好每日有人探」
臨床心理專家羅志華博士指出,長期住院病人因見病情長期沒起色,容易產生負面想法,「佢哋一般唔會主動開口要人幫手,認為外人幫唔到佢哋」,這類病人十分需要別人主動關心,「最好可以每日有人探吓,畀到佢希望,唔好令佢覺得喺度等死」。羅又指出,照顧長期病患者的家屬因同受煎熬,會產生焦慮及抑鬱症狀,需要關懷及心理輔導。
對於何以珍姐住院17年及其病況是否適合出院,醫管局則以病人私隱為由未有回應,至於該院曾否將其情況轉介醫務社工跟進,發言人只表示院方一直與病人及家屬保持密切溝通,並按病人臨床情況決定治療方案及提供心理和復康支援。至於全港須長期住院病人的數字,醫管局未有提供。
無法與家人共敍天倫
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批評,政府對嚴重殘障病人的支援及關顧不足,現時主要是病人自助組織安排義工到醫院探訪,醫務社工需要處理的個案太多,未必能兼顧所有有需要的病人,特別是長者,未必懂得主動求助,主要靠醫院轉介個案,故此病人有可能因而得不到適當援助。
張德喜續指:「即使醫生認為病人可以出院,去合適院舍居住,排隊要幾年。」至於社署供離院綜援人士申請的特別護理津貼,必須獨居才可以申請,換句話說,在此制度下病人無法與家人共敍天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