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下來會有所頓悟 - 李怡

遲緩下來會有所頓悟 - 李怡

珍芳達的新書《PrimeTime》說,人可以越活越快樂。阿恩海姆教授說,生命不一定是拱形模式,也可以是階梯模式。這些話都沒錯,但不是人人可以做到。有許多老人因抵受不住病痛的折磨而輕生;有資料顯示,有老伴的公公婆婆較為長命,而一旦老伴去世,另一半在一年內也有50%的機會隨之而去。這種痛不欲生的經驗我也有過。
全世界的主流文化都只看到拱形模式。也就是著迷於青春。傳媒的報導焦點都落在拱形上端的人,也就是年輕的或居事業成功頂端的人。事實上也確實是拱形上端的人在主導着社會。老去的人即使曾是名人,也多被視為過氣人物。但階梯模式也是有的。歷史上有些文化名人,到晚年才創出最好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樂聖貝多芬和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ClaudeMonet)。貝多芬在晚年創作出最好作品《第九交響樂》,這時他的耳朵已全聾了,在他去世前三年,《第九交響樂》首演,演出結束觀眾站起來熱情鼓掌五次之多,破了演出鼓掌的記錄。有評論家認為,這是因為晚期貝多芬已不注重作品是否諧美,是否可行,一切都遵從他的構思,他完全不受拘束率性創作,才會把聲樂融入交響樂中。
靠聽力創作音樂的貝多芬晚年耳聾,靠視力畫畫的畫家莫奈則晚年近乎完全失明。但近乎失明的他這時才創作出最好的作品,他從模糊的自然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心靈而不是視力所及的觀察。
身體的老化退化會讓人變遲緩,但遲緩可以使你慢下來有不同的領悟,你或會因此看到事物本質,並可以不計得失地做想做的事。